A20: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9月26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征故事传播与上海(上)
朱少伟
▲ 陈云的《随军西行见闻录》版本之一《红军长征随军见闻录》
  ◆ 朱少伟

  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战胜无数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爬雪山,过草地,挫败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体现了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创造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英雄业绩。这一伟大壮举最初见诸报刊和书籍,受到全球的关注,与上海有着密切的关系。

  陈云在黄浦江畔挥笔写书

  长征被西方学者称为“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和“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然而,最早向世界进行宣传的是陈云。

  长征之前,陈云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红五军团中央代表。1934年10月,陈云随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从江西出发,踏上漫漫长征路,先后担任军委纵队政委、渡河(指金沙江)司令部政委等职。经过四渡赤水、突破乌江、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等艰难历程,部队于翌年5月31日抵达四川泸定。当晚,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王稼祥和陈云等出席。会议决定由陈云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前往上海领导恢复白区党的组织,设法与共产国际联络并报告长征及遵义会议的情况。不久,在中央红军将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之际,陈云装扮成商人模样,悄悄离开了部队。

  1935年7月初,陈云辗转来到黄浦江畔,用自己在中央特科工作时的化名“李介生”登记投宿上海天主堂街(今四川南路)新永安旅馆。由于在1934年6月后中共上海中央局接连遭到三次破坏,无法立即取得联系,陈云就打电话给上海浙江实业银行副总经理章乃器,从而找到了中共地下党员章秋阳。

  陈云逗留申城期间,除了努力开展党的秘密工作外,还抽空核对相关资料,准备给共产国际的一个报告;而且,还挑灯夜战记下长征中许多难忘的情景,初步形成一部叙述长征的书稿。

  7月下旬,中共上海中央局和江苏省委再次遭到严重破坏。在章秋阳的协助下,陈云几经周折与在申城的中央特科取得联系,接着又见到从香港返沪的中央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兼地方工作部部长潘汉年。随即,中央特科传达了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来电:鉴于上海环境十分险恶,请陈云等尽快赴莫斯科。

  9月上旬,陈云秘密乘坐一艘苏联货轮前往海参崴,再从那里乘火车去莫斯科。10月15日,陈云在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会议上作报告,讲述红军长征的前期情况,并指出:长征取得成功的原因,一是兵心团结,二是受到民众帮助,三是拥有一批“非但聪明,且有才能”的领袖。这份报告被整理成文,冠以《英勇的西征》标题,署名施平(陈云化名),在翌年春发表于《共产国际》杂志(中文版)。在世界革命阵营内,它是最早宣传长征的重要文献。

  陈云还把从上海带去的书稿进行整理,形成约4.5万字的《随军西行见闻录》。在1936年3月至4月,《随军西行见闻录》署名“廉臣”,发表于巴黎华侨组织主办的中文杂志《全民月刊》;翌年夏,它又由中共在巴黎创办的《救国时报》连载。陈云的《随军西行见闻录》,首次戳穿敌人制造的红军“逃窜”谎言,使各国人民开始了解红军的英勇事迹。

  《随军西行见闻录》起初在莫斯科出版单行本,很快又以《从东南到西北:红军长征时代的真实史料》《红军长征随军见闻录》《长征两面写》等书名在国内出版,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宋庆龄帮助斯诺赴陕北采访

  1937年10月,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即《西行漫记》)由英国伦敦戈兰茨公司出版,他根据自己在陕北的所见所闻,用比较多的篇幅谈论了长征。

  当年,在华的西方记者至少二三十人,为什么只有斯诺首先如愿以偿顺利赴陕北采访呢?在很长时间里,斯诺一直没有公开其中秘密,直到20多年之后,他才在另一本著作《旅行于方生之地》中透露是“孙夫人安排我访问红区”。

  1928年夏,斯诺远涉重洋来到上海,经过母校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威廉斯推荐,担任上海出版的英文周刊《密勒氏评论报》编辑。1933年春他携妻子赴北平,应聘为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并相继担任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远东撰稿人、纽约《太阳报》记者及英国《每日先驱报》特派记者。

  宋庆龄初次会晤斯诺,是在1931年。这年9月,斯诺按照纽约《先驱论坛报》的要求,为了写一篇关于宋庆龄的人物传记,在上海专门采访她。

  斯诺通过与宋庆龄等的交往,逐渐了解在中国西北黄土地上活跃着为世人称道的红军并产生浓厚兴趣,他最终决定接受英国《每日先驱报》和出版公司的稿约,争取赴陕北采访。1936年春,斯诺又一次到上海拜望宋庆龄时,谈出了这个想法,请求她给予帮助。宋庆龄听后,欣然表示同意。不久,宋庆龄获悉中共中央希望邀请一名公正客观的西方记者和一名医生赴陕北考察,她就推荐了斯诺和美国医生乔治·海德姆(即马海德)。6月3日,斯诺乘火车从北平出发,第二天在郑州车站与乔治·海德姆会合,两人遂结伴同抵西安;在宋庆龄委托的“王牧师”(即董健吾)照应下,他很快得以带着用隐形墨水写的介绍信函、两架相机、24个胶卷和足够的笔记本,乘东北军的卡车进入陕北。斯诺来到保安(今志丹县),周恩来在接见时说:“我接到报告,说你是一个可靠的新闻记者,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你见到什么,都可以报道,我们要给你一切帮助来考察苏区。”从7月初至10月中旬,斯诺对陕北作了广泛而深入的采访。

  斯诺“带着一打日记和笔记本,30卷照片,还有好几磅重的红军杂志、报纸和文件”返回北平后,很快写出稿件寄给《密勒氏评论报》。1936年11月14日、21日两期《密勒氏评论报》,予以全文发表,题目为《与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的会见》。与此同时,斯诺也相继为别的英文报刊撰了一些相关报道。在此基础上,他写成《红星照耀中国》,该书陆续被译成10多种文字;1938年2月,上海复社也出版它的中译本,为了便于流传将书名译作《西行漫记》。后来,书中关于长征方面的内容,被上海文孚出版社编为《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国人民解放军突围史实》。

  《文摘》介绍第一部长征回忆录

  1937年夏,上海复旦大学文摘社出版的《文摘》第二卷第二期(卢沟桥浴血抗战特辑),曾发表记者任天马在陕北采写的《集体创作与丁玲》,其中丁玲这样说:“在这里可以比在外面更自由些,更有趣些,没有什么拘束。也许正是因为这里一切都不受拘束,集体创作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记》乃得写就了它的初稿。”它披露了第一部长征回忆录的编辑珍闻。

  原来,斯诺到陕北采访期间,毛泽东认为这是向外界宣传红军的好机会。所以,在1936年8月5日,他与总政治部主任杨尚昆联名致函参加过长征的同志:“现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外进行大规模的募捐运动,需要出版《长征记》,所以特发起集体创作。各人就自己所经历的战斗、行军、地方及部队工作,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断。”

  在此号召下,大家纷纷开始撰写回忆录。截至同年10月底,征集到了大量稿件。红军总政治部成立编辑委员会,准备编辑长征回忆录。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随笔
   第A04版:45公里双桥滨江纪行
   第A05版:45公里双桥滨江纪行
   第A06版:新民邻声·热线/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新民邻声·话题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体新闻
   第A1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康健园
   第A22版:康复/康健园
   第A23版:康健园/保健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B01版:特刊
   第B02版:特刊
   第B03版:特刊
   第B04版:特刊
   第B05版:特刊
   第B06版:特刊
   第B07版:特刊
   第B08版:特刊
长征故事传播与上海(上)
细说孙中山家族
同和里
新民晚报阅读/连载A20长征故事传播与上海(上) 2016-09-26 2 2016年09月26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