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者
不做产业链的搬运工
人人都在谈创新,创新具体怎么做?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坚持不做全球产业链的搬运工。创业之初,国内企业都在引进消化国外先进技术,他则着眼“本土化”。
本土化谈何容易,中国工业生产基础落后,即使有一流技术,也造不出一流产品。”我们打破这个思维定式,在全球范围采购、组织生产要素,目标就是打造世界一流产品。”向文波记得,最初的创新种子落在泵车壁架上。中国当时没有能力生产37米以上的壁架,必须依赖进口。进口两台之后,三一重工动起了“化整为零”的脑筋:能国产的部件用国产,不能国产的再进口——进口国际钢材,解决国产钢材不达标问题;进口国际焊条,解决焊条过关问题。 “我们很快生产出中西合璧的壁架,仅仅是半国产,一台泵车就帮我们赚回100万元的利润。”
尝到创新甜头的企业,就这样“利滚利”,创新雪球越滚越大。如果最初没有“往前走一步”,“我们就只是全球产业链的搬运工,把人家的东西买回来,组装一下,运到客户手,赚的仅仅是’物流费’。”在向文波心中,创新的企业才有资格活下去。“创新应该贯穿企业经营的整个过程,如果没有创新,企业就没有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权利。”
资本
追着技术创新跑
过去是技术寻找资本,如今技术追着创新跑,在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理事长王元看来,创新正在成为最具投资价值的“项目”。他和团队在浦江创新论坛上发布2016年科技金融年度报告时指出,我国已经成为风险投资第一大国,6000多亿元的投资总量超过美国,风投的企业数量也超过了美国。去年,我国整个研发投入超过了1.4万亿元,其中企业占比很大。
更有意义的是,政府资金极大地动员了全社会的资金杠杆聚焦科技创新。于是,以往到处找钱的大量技术发明者,如今越来越多地被资本追逐。王元指出,我们可以看到风险投资的投资结构和过去相比,越来越多地投入企业创新的前期,种子期和先期投资已经占了30%左右。
与此同时,大量的科技产出,包括论文、发明等,也让资本与金融有创新可循。“其实,大家不要忽视论文和发明专利的不断产出,这背后预示着庞大的创新人口。”王元指出,中国已经到了科技活动和创新活动的规模效益凸显时期。科技创新的规模效益日益突出,呼唤着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和不同的金融业态来适应科技活动和创新活动。
本报记者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