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言》提议,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框架内,文明古国可以率先合作起来,通过举办文物交流展览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促成文明古国之间建立起通畅的交流渠道。
建立国际认证中心
古国文明的保护和传承如今形势更加严峻。在阿富汗,塔利班摧毁了巴米扬建于1500年前的两座珍贵大佛雕像。在伊拉克,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一直战乱不已,文明古迹饱受摧残。在叙利亚,联合国相关组织分析认定,至少有290余处文物古迹在战火中受损,其中24处文物古迹完全损毁、104处严重受损。
“因为战争因素,贩卖和非法挖掘文物的问题现在非常严重,对古文明造成了极大威胁。”伊拉克国家古迹与遗产委员会专家阿普杜拉米尔·阿尔—汉姆达尼说,上亚马逊网会发现,有很多来自于希腊、中国、伊拉克被盗取的文物。
伊拉克文化、旅游和文物部部长福亚德·F·哈桑表示,“恐怖主义极端思想是比战争和自然灾害更严重的破坏因素”。他提议建立国际性的文物认证中心,规范世界拍卖行的交易并建立文物信息的互联网,打击文物在国际间的走私和倒卖。
成立“银行”储存技术
如何破解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所面临的世界性难题已迫在眉睫。第五次来中国的印度考古学家里马·胡亚建议成立一个“银行”,里面既要包含一些建筑物的材料,如玻璃、石膏、石材等,还要有各种修缮古迹技能,以及收集相应信息做成目录。世界各地不同的文物保护机构,可以通过“银行”来储存相应的技能。
罗马文物修复保护高等研究院院长吉泽拉·卡普尼在分享保护经验时说,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列出并不断更新的意大利重要遗产风险地图,如今在系统数据库当中已有超过10万个不同的文化资产。最近几年,新技术应用到大型历史建筑当中,比如说比萨斜塔,学院设计并且执行了对于斜塔的石头表面修复工作,同样的修补技术也应用到了罗马的斗兽场等其他历史建筑当中。卡普尼表示,不管是诊断方法、修复技术还是发展方向,现在在意大利都是越来越明确,修复的工作现在被细分为12个不同的专业,有23个学位课程是专门针对这一领域而提供给学生,这些专业也都是有非常著名的艺术家和专家所领导的。
培养修复技术人才
秦始皇帝陵博物馆馆长侯宁彬认为,从宏观上还是要加强法律法规保障,要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文物保护规划一定要交给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的时候也应首先遵照文物保护规划,核心区内做什么,缓冲区做什么,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文物保护修复技术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中国国家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部副主任马海鹏表示,近年来入职的高校毕业生有较好的理论基础,但缺少实践经验,动手能力不强。2013年国博开展了以师傅带徒弟,师承制的培养方式,对他们进行培养,安排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对他们进行系统培养,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
帮助流失文物回家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认为,文明古国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世界文明整体进程中,彼此加强交流合作,积极开展文明对话,同当今时代人类文化需求产生共鸣,才能使文明古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同世界各国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单霁翔回忆,2009年应邀出席新雅典卫城博物馆的开馆仪式时,希腊总理将一块曾经流失的石刻重新镶嵌回雕塑本体的一幕令他印象深刻。“我深感希腊同仁对祖国历史的尊重。事实上,我们众多文明古国,都有着文物流失国外的历史,衷心希望能够通过文明古国集体的力量,使这些漂泊异国的文物能够早日回家。”他透露,阿富汗文物工作者冒死保护下来的231件“巴克特里亚宝藏”将于明年1月在故宫博物院午门雁翅楼展出。
驻京记者 鲁明 (本报北京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