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发生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其救治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过程,而且真正有效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唯一有效的是在急救“黄金时间窗”里成功进行血管再通。由此可见预防比抢救更重要。尤其是具有卒中高危因素者一定要严控危险因素,比如控制高血压、管好胆固醇(血脂)、与烟草永诀;一旦发生了疑似卒中前期征兆症状,要立刻拨打120急救电话,谨记卒中的急救是有“黄金时间窗”的,尤其是缺血性卒中(脑梗死)一定要争取抢救时间;在卒中的后续治疗和患者出院后随访中,更要明确预防卒中没有“一针灵”,真正的“灵丹妙药”就是严格遵照医嘱,坚持药物治疗,保证治疗的规范性。
初发病人呈年轻化趋势
据《2015中国心血管病年报》,2003年~2014年中国脑血管病死亡率呈上升趋势。预防是扭转卒中的开端,却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环。汪昕教授提出,预防卒中从青年期就要开始。如今,卒中的发病呈现“年轻化”,除了脑血管先天畸形等少见因素以外,一些常见的卒中危险因素,像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都在年轻化,这就导致了整个卒中的发病年龄前移,很多中年人成为了卒中的受害者。一旦卒中提前发生,造成的家庭和社会负担远比老年患者沉重得多。
高复发率遭遇疾病管理瓶颈
除了卒中发病前移外,高复发率也是目前中国卒中管理遇到的一大问题。董强教授指出,以缺血性卒中为例,根据《2015年中国卒中指南》,中国缺血性卒中的年复发率高达17.7%,意味着将近5个缺血性卒中患者从发病开始算起,在未来12个月中,还有1人可能再次发生卒中。除了继续坚持控制高危因素外,董强教授提醒,血脂管理是卒中二级预防管理的最大短板,对于已发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一定要坚持服用调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建议将坏胆固醇(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目标值控制小于1.8mmol/L。另外,针对未发生过卒中的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需在医生诊断后服用他汀药物以将坏胆固醇控制低于2.59mmol/L。
三大要素考量卒中抢救质量体系
董强教授表示,时间、技术、流程是考量卒中抢救质量体系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尤其是DNT(door to needle time),即入院至溶栓开始的时间控制在60分钟内,严格把握卒中3.5小时黄金抢救期。汪昕教授介绍,经过从政府到各级医院的大力努力,目前本市已经建设了全国领先的卒中救助体系。凌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