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药的应用,诱导治疗达到完全缓解的患者比率已经由不足5%提高到50%-60%。新药治疗时代,患者完全缓解率显著提高,但治疗效果难以维持。为了维持诱导治疗的效果,人们在诱导治疗之后采用维持治疗。新药成为多发性骨髓瘤维持治疗的重要角色。但多发性骨髓瘤目前仍是不能治愈的疾病,多数患者最终会出现复发。此时需要挽救治疗。
经历了诱导治疗、维持治疗、挽救治疗等阶段,患者的治疗现状会有显著改善。但多药耐药及不可耐受的毒副作用是目前多数复发难治患者治疗方面不可突破的瓶颈。新一代作用机制不同、毒副作用轻的药物已经快速从实验研究转化为临床实践,有望突破复发难治患者治疗瓶颈,并最终实现彻底治愈多发性骨髓瘤的终极目标。具有代表性的药物有第二代蛋白酶体抑制剂例如卡非佐米和依沙佐米、新一代免疫调节剂如泊马度胺、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帕比斯他、抗CD38单克隆抗体和抗CS1单克隆抗体在美国已经批准上市,在中国已进入3期临床试验阶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造福于中国的患者。
国际骨髓瘤指南提出:高危、难治、复发的多发性骨髓瘤,可考虑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长征医院血液科开展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瘤已经超过50例,初步结论认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年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治愈性手段。同时,随着预处理技术、移植后并发症防治措施的日益完善,移植相关死亡率已明显减少,越来越多的骨髓瘤患者能从中获益。
未来通过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等新技术,不断寻找新的治疗靶点,研发不同作用机制的新药,特异、强效地杀伤肿瘤细胞,破坏肿瘤细胞微环境,最终通过大规模临床试验,不断验证和完善分层治疗策略,把多发性骨髓瘤变成“可治愈肿瘤”,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侯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血液科主任、主任医师、上海市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