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出新出奇招
1991年5月4日,程海宝和他的节目组迎来了“金狮奖”全国第三届杂技节。
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33个代表队、800多名选手云集江汉三镇,参加中国杂坛盛会。这一届杂技节,共设立了11个“金狮奖”、16个“银狮奖”和20个“铜狮奖”。一年前,六大赛区进行了预选赛,在各地报送的240个节目中,遴选了77个节目,包括杂技、魔术、滑稽、驯兽、高空等全部节目类型,与前两届相比,本次大赛公认有四个显著特点:节目数量多,品种全,水平高,内容新,节目的高、难、新、美,都有很大的突破。其中的技巧出新,是一大亮点,最为人瞩目,如前进杂技团的《钻台圈》、江西省杂技团的《转动地圈》、重庆市杂技团的《轻蹬技》、银川市杂技团的《倒立技巧》、安庆市杂技团的《椅子顶》、上海杂技团和成都市杂技团的《大跳板》、大连市杂技团的《滑稽晃板》、濮阳市杂技团的《晃梯》等。
为了参加这届比赛,很多国外杂技团应文化部艺术局、外联局、中国对外演出公司邀请,也来“赶场子”,他们中有朝鲜的《空中飞人》、法国的《车技》和《空中秋千》、苏联的《秋千》。更加让人关注的是,世界各大赛场的经纪人、演出商纷纷赶来,都想在最优秀的节目上做文章。80高龄的隆布罗索先生是法国一家演出公司的经理,几十年来致力于中法两国的友好和文化交流,在剧场通道上,老人走路已显力不从心,脸上却流露出不虚此行的满足。
上海杂技团的《大跳板》节目进入了决赛圈,成都杂技团的《大跳板》也进入了“决赛圈”。鏖战进行了整整九天。程海宝带领《大跳板》节目组,再次捧回了“金狮奖”。
1995年9月,“金狮奖”全国第四届杂技大赛在东北第一大城市沈阳举行。程海宝再度饮誉而归,捧回了“金狮奖”。这一年,他已经45岁了。以这样的年龄,拼搏杂坛,剑挑“金狮”,令人顿生敬意。
有关程海宝带领年轻演员在这一届大赛上的精彩表演,杂技团团长王建华在《〈十字跳板〉夺金纪事》中写道:“随着明快的旋律,上海杂技团的《十字跳板》在赛场上亮相了。一组小伙子的‘团团转砸翻’,热烈欢快,先声夺人,一组姑娘们的‘对砸空翻’,如四朵金花,绽开在空中:苏颖的‘三周上高椅’刚引起一阵热烈的掌声,薛颖婕的‘1080旋上三节’又使观众屏息静气。第一次没有成功,场子里的空气凝固了。场上指挥,跳板的核心人物程海宝,和‘1080旋’的表演者薛颖婕、接翻的闻培德的目光自然地交接在一起,这是短暂的一瞬,却闪烁着勇气和必胜的火花。薛颖婕又起翻了,像轻捷的雏燕,在空中利索地完成了‘转体三周’,紧接着一个后提,迅速撤腿,准确、紧凑,无懈可击,闻培德顺着薛颖婕下落的位置,准确地接住了小薛。”
在全国杂技大赛中连续两届夺冠的程海宝,宝刀不老,他的心永远是年轻的。跳板,是上海杂技团的看家节目,他仍然在想着要将跳板砸出新的高度。这个节目,是几代人的心血结晶,需要继续传承下去。但是,他要面对的是,《大跳板》的根基虽然难以撼动,观众对它的印象也一直不错,却毕竟是一个经年有加的老节目了。如果不改变“老面孔”,焉能赢得更多人的欢心,保持它在中国杂坛的“王者之相”?
程海宝思绪滚滚,想得更多、更远。是的,是到了应该出新,出奇招的时候了。他和同伴们商量,大家提出了一个方案:改“单跳板”为“十字跳板”,练“1080”提,重树“六节人”,一定要让这个节目焕发青春朝气,威震杂坛。
有了方案,马上行动。一班人马每天清早从家里出发,赶往西郊,在上海马戏学校练功房苦战,失败了,摔倒了,爬起来,继续!大家咬定了一个目标,不成功,则不放弃。
苏颖还只有20岁。8年前,她在上海市体工队参加训练。上海杂技团跳板组缺少尖子演员,程海宝到市体工队去挖人才,一走进练功房,他发现有个女孩的跟头翻得特别棒,前扑、小翻、后提、360转体,灵巧自如,更难得的是,小女孩的脸,自信、不服输。
“是块好料啊!”程海宝满心高兴,一眼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