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上大党委宣传部、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上大文学院、上大海派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此次研讨会上,海派文化研究学者鲁克龄提出,上海城的唯一诞生之地应该是“上海浦”,而不应是松江。“公元1291年8月19日,经元朝廷批准,将太湖流域吴淞江下游南岸的海隅、新江、北亭、高昌、长人等五个乡划出,另行组建了一个取名‘上海’的新县,县城设在吴淞江下游南岸的上海浦的浦西,原上海镇的驻地。上述五乡最初原属昆山县,后来划给了新组建的华亭县,1291年上海建县时,又都归属了上海县。此时,吴淞江下游的北岸是嘉定县,吴淞江下游南岸上海县的西南是华亭县。在今天的上海市境内,当初只有这么三个县级城,其余的县城都是后来才有的。”鲁克龄说,上海城市的历史文化是生活、劳动在上海城这片土地上的上海人所创建、发展、传承至今的,因此,谈上海城的历史与文化,首先要认识上海城才是。今天的上海市行政区划,是在1958年特定的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是将江苏省的松江、崇明、青浦等多个农业县划给上海后才有了如今上海的行政区域,而从历史上来看,这样的划进划出也不是唯一一次。松江县的县城是建在嘉兴的土地上的,松江县人的祖先部分来自华亭人的后代,而华亭县城内的人,其祖先则是嘉兴人,或称越人。
上海文化学者马尚龙则认为,对于“上海之根”目前有多种说法,这体现了学术争鸣,许多问题还可进一步挖掘、考证。
在探讨上海历来被称之为移民城市的问题时,上海社科院研究员熊月之说,上海人口有75%至85%是移民。他说,上海开埠以前,其人口基本上由四部分构成。一是随上海陆地的逐渐形成,从太湖那面向东边迁移过来的,这部分是本地人,也是上海最早的居民;二是宋朝把首都迁到杭州,北方的一大批人迁到南方,在迁徙过程中有一部分人感觉这个地方不错,而在此落脚;三是元末农民起义时,江南、江北一带战争频繁,特别是江北有一批人逃亡至南方,落户在上海;四是随着上海经济的繁荣,从南方的广东、福建与北方的山东来上海做生意的一批商人,他们构成了上海人口中的很重要一部分。熊月之还提出,上海移民具有其他城市移民所不具有的鲜明特点。移民来本地的多为零散性而非集团性,是自发性而非指令性而来;移民的动力是创业性与逃难性并存;移民人口以年轻人和男性为多数;上海的移民特别重视个人能力,不太重视家庭背景,因为上海历来是个竞争性很强的社会;还有个显著特点,就是上海移民的双重认同感特别强,即对移出地与移入地的双重认同,也就是对自己本土本乡的认同和对上海的认同。举个例子,从前的移民,习惯在家里讲家乡方言,出门则讲上海话;他们若去了外地,会说自己是上海人,如果在上海,则称自己是宁波人、无锡人等;而当他们出手大方、喝酒豪爽时,外地人会称赞“你真不像上海人”,这时他们心里又往往会由衷地舒服。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