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外地人对上海人产生了偏见:认为上海人精明不高明,有傲气没勇气,生活富裕却小家子气等等不足。
那次参加作家笔会,最后一顿晚餐时,天南地北的文友坦诚对我说:“你不像上海人。”好像是对我的夸奖,但我心里却感到悲哀。我解释道:“我确实不是上海人,是山东人。”四座惊叹:“怪不得那么豪爽!”那位北京的文友听罢亮开大嗓门说:“你真的不是上海人?那我要大胆说了,上海人太自傲冷漠。那次在南京路买皮鞋,多挑了几双,售货员就不耐烦,问她话就是不理你,气死你。”天津一家杂志社的副主编也嘲笑开了:“上海人不实在,上次去上海战友家拜访,他频频看手表,等我站起来告辞走出大门后,他却口口声声地反复解释,本来想请你吃饭的,因为有事,实在抱歉。”于是,这顿饭成了对上海人的声讨会,羞得我无地自容。最后,北京的作家形容我是山东馒头,上面涂了一层上海奶油,引起了一阵哄笑。
为什么外地人会留下这种印象,回想自己当兵时的亲身经历,我感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少数上海人表现欠佳,给外地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二是许多外地人也多是以偏概全,存有偏见。
记得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一批新兵蛋子来到徐州机场时,那些中队长都抢着要上海兵,其原因主要是上海兵有文化,见过世面,脑子反应快。上海兵在维修飞机时,也确实比外地兵学得快,干得好,颇受领导和老兵青睐,他们为上海人争了光;同时还有一个原因是那时上海产品颇受全国欢迎,尤其是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中队干部和老兵们都想托上海兵捎带紧俏商品。
我们一批上海兵开始比北京兵、山东兵等外地兵受欢迎,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上海兵有两个特点遭人非议。一是喜欢聚在一起叽里呱啦讲上海话,也不顾及旁人听不懂,令外地人不爽;另一特点是一些上海兵有种优越感,也容易令人嫉妒。譬如一些上海兵不顾部队三令五申,戴手表,穿的确凉衬衣,家里不时寄钱寄糖果来,惹得外地兵有点羡慕,个别上海兵还要炫耀,更是惹人嫉妒。尤其引人非议的是,修理组的顾君,入党前拼命干,每天吹起床哨前爬起来抢着扫院子,入党后一改初衷,判若两人,马上吵着要复员,他一拍屁股走人,却殃及池鱼,使其他上海兵背黑锅,形成了大家对上海兵滑头的偏见。
6年的军旅生涯结束了,我被宣布复员。按说可以在寝室里打点行装,准备回乡了,但维修发动机的柳州新兵对业务尚不熟练,正是青黄不接的当儿。许多飞机积压在机库等待维修。第二天吃罢早餐,我悄悄地换上油腻腻的黑皮工作服,随着哨声悄然来到队列中,机械师向我投来感激的一瞥,中队长见我在寒风中维修发动机,激动地拉着我油腻腻的手,动情地说:“你真不像个上海人,个别上海兵不能代表整个上海人,你才是上海人的真正代表。”听罢我心里喜忧参半,五味杂陈。
晚上点名时我在宿舍打点行装,听同寝室的广东兵回来说:“指导员和中队长都大大赞扬了你一番。”我已是老百姓了,已不在乎口头表扬了,但我在乎上海兵的名声。
离开部队时,指导员、中队长随着一卡车的战友为我送行。临上火车时,指导员紧紧握着我的手,一再对我歉意地说:“过去我对上海兵有偏见,影响了你的进步,希望你能原谅。”望着指导员一脸的真诚,我眼睛蒙雾,一片模糊,为自己,也为上海兵。
是的,过去上海人给外地人留下不佳的印象,只是因为少数素质欠缺的上海人的行为所致,却让所有上海人受冤枉。其实全国各地也都有素质不好、表现欠佳者,缘何上海人偏偏成为众矢之的?我不知其原因所在,但我还是为自己是一个上海人而感到自豪。
我相信随着上海城市的不断变化,上海人也随之变化,外地人在与上海人的频繁交往中,一定会发现上海人守信誉、讲规矩、不蛮干、办事细心等诸多优点,会摘下有色眼镜,改变以往对上海人的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