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老弄堂里
摇铃声声
朱晓昆
  朱晓昆

  “门窗关关好,煤气关关好……”谁还记得这响亮绵长的声音,伴随着清脆的摇铃,在上海的老弄堂里夜夜回响?

  我还有些记忆。小时候,每每吃过晚饭,8点左右,喊声和摇铃声就会交替出现。如果是夏天,开着窗,声音便很响,有时候冷不防还被吓一跳;到了冬夜,这声音还是会从窗缝里顽强地挤进来,提醒你,于是会下意识地再去查看一下窗关紧了没有。

  近日,在黄浦区贵州居民区,一支已走过30年的业余联防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1986年成立的联防队,至今仍在这片有着百年历史的弄堂里,每天晚上手持摇铃小喇叭,边走边喊:“防火防盗,门窗关好。”当然,第一批队员中唯一留守的“邻居大哥”,如今已满头白发。

  摇铃巡逻,既是上海独有的老弄堂风景,也是最早概念的居民自治。身边50多岁的人,不少都有过参与的经历。一个同事说,和贵州居民区不同,那时他们完全是居民自发排班的,每家每户轮流干,那个摇铃就是接力棒,三楼今天喊完了交给二楼,一栋楼轮好再交给隔壁一栋。他说,那时自己还小,怕难为情不肯出声,摇铃为主;如果是奶奶去,就大声地喊,很远也能听到。

  摇铃巡逻,传承至今,不少地方的操作方式悄然改变。近两年,在徐汇区的小马路上和虹口区的小区里,我都曾陆续听到过。不同的是,阿姨们都是拿着扩音喇叭放录音,大多是台风到来之前或逢年过节之际,走一路放一路,提醒居民关好门窗、收好花盆。她们并非每天都出来,但这些声音所传递的关切,却是实实在在能感受到的。

  这些阿姨,是来自传统的联防队,还是居委会成员,抑或小区业委会?还没有调查过。所幸,摇铃巡逻作为最原始也最富温情的社区自治方式,得以在一定范围内保留下来。在人口流动和生活节奏都越来越快之后,它将何去何从?未来的生存方式,是作为上海弄堂的符号之一而象征意义更多一些,还是作为社区管理的手段之一而越来越专业化,如何保护,能否创新,需要管理者的智慧。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生态上海
   第A12版:财经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社会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中国新闻
   第A17版:中国新闻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圈”里秀五彩
   第A21版:体育/新民晚报
   第A22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阅读/连载
   第A29版:大购网专版
   第A30版:汽车周刊
   第A31版:汽车周刊/年度评选
   第A3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1版:新民教育
   第B02版:科艺T台/新民教育
   第B03版:新民教育/专版
   第B04版:普陀教师/新民教育
   第B05版:普陀教师/新民教育
   第B06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7版:广告
   第B08版:广告
环保监测数据不是“橡皮泥”
老弄堂里 摇铃声声
美颜有术
行贿买官被问责,敲响吏治警钟
卖鸡图
由几条校园标语想到的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老弄堂里
摇铃声声
2016-12-28 2 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