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关关好,煤气关关好……”谁还记得这响亮绵长的声音,伴随着清脆的摇铃,在上海的老弄堂里夜夜回响?
我还有些记忆。小时候,每每吃过晚饭,8点左右,喊声和摇铃声就会交替出现。如果是夏天,开着窗,声音便很响,有时候冷不防还被吓一跳;到了冬夜,这声音还是会从窗缝里顽强地挤进来,提醒你,于是会下意识地再去查看一下窗关紧了没有。
近日,在黄浦区贵州居民区,一支已走过30年的业余联防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1986年成立的联防队,至今仍在这片有着百年历史的弄堂里,每天晚上手持摇铃小喇叭,边走边喊:“防火防盗,门窗关好。”当然,第一批队员中唯一留守的“邻居大哥”,如今已满头白发。
摇铃巡逻,既是上海独有的老弄堂风景,也是最早概念的居民自治。身边50多岁的人,不少都有过参与的经历。一个同事说,和贵州居民区不同,那时他们完全是居民自发排班的,每家每户轮流干,那个摇铃就是接力棒,三楼今天喊完了交给二楼,一栋楼轮好再交给隔壁一栋。他说,那时自己还小,怕难为情不肯出声,摇铃为主;如果是奶奶去,就大声地喊,很远也能听到。
摇铃巡逻,传承至今,不少地方的操作方式悄然改变。近两年,在徐汇区的小马路上和虹口区的小区里,我都曾陆续听到过。不同的是,阿姨们都是拿着扩音喇叭放录音,大多是台风到来之前或逢年过节之际,走一路放一路,提醒居民关好门窗、收好花盆。她们并非每天都出来,但这些声音所传递的关切,却是实实在在能感受到的。
这些阿姨,是来自传统的联防队,还是居委会成员,抑或小区业委会?还没有调查过。所幸,摇铃巡逻作为最原始也最富温情的社区自治方式,得以在一定范围内保留下来。在人口流动和生活节奏都越来越快之后,它将何去何从?未来的生存方式,是作为上海弄堂的符号之一而象征意义更多一些,还是作为社区管理的手段之一而越来越专业化,如何保护,能否创新,需要管理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