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研究整理中,发现了张闻天“壮游”乌镇的故事,在此和读者分享。
1920年2月13日《民国日报》副刊《觉悟》发表了《张闻天致张东荪的一封信》。这封信开天辟地的第一句话就是:“吾明天到嘉兴沈泽民家去壮游”。《张闻天年谱》也说:“1920年2月,张闻天跟同学沈泽民一起到浙江桐乡乌镇沈家过春节和旅游,前后十天。沈泽民兄沈雁冰(茅盾)也一同回乌镇。”那个时候的茅盾已经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了。因此,去乌镇“壮游”是茅盾兄弟亲自陪伴张闻天从上海出发向乌镇前行的。当时的茅盾先生住在上海宝山路鸿兴坊,而张闻天和沈泽民同住上海徐家汇南洋公学(现在是上海交通大学)斜对面蔡锷将军的旧宅名叫“松圃”的那个院子内。青春作伴好返乡。那一次,茅盾、张闻天和沈泽民一路同行欢歌笑语直到乌镇。张闻天对此事兴致极高,顺便在当时上海的《民国日报》作了以上披露。
那个时候,茅盾先生虽然还不是一个像后来那样的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当然,他还没有参加中国共产党,但是,春天的阳光已照进了当时茅盾先生的心灵,特别重要的是,陈独秀先生已经成了当时茅盾的一个亲密朋友和人生知音。茅盾的同乡和亲戚王会悟,还有李达、张国焘也已经成了陈独秀先生的近邻。茅盾主编《小说月报》积累了一定的办报创刊的经验,陈独秀办《新青年》还专门请茅盾一起来家里商量讨教。而陈独秀先生的创党活动一开始就是把《新青年》的读者组织起来。陈独秀在家里对张国焘分析创党形势时就说,若上海建立党组织,商务的沈雁冰必定是一个发展对象。因为,有了陈独秀思想光芒的照耀,茅盾故居天井里种植的小花开得更加鲜艳了;乌镇观前街小石板铺成的小道也似乎更加光洁了;更重要的,茅盾的母亲陈爱珠对二位宝贝儿子的光明前程也更加自信了。因此,她特别欢迎儿子们的好友张闻天前来造访,隆重招待并真诚地挽留张闻天在她的家里过了一个很有意义的春节。于是,在茅盾的故居里留下了20岁张闻天朝气逢勃的身影和新春时分痛快淋漓的笑声。张闻天生平史上离开父母过春节就是在茅盾家里开始的。张闻天独立人格大树的种子也在乌镇茅盾先生的家里播种了。因为有了张闻天“壮游”乌镇的成功,张闻天、沈泽民的生命色彩才开始真正的五彩缤纷了起来。
因为,在张闻天“壮游”乌镇时,他向茅盾的母亲陈爱珠报告了这样重要的一件事:那个春节过后,他和沈泽民将不住徐家汇蔡锷将军的旧宅了。那里是法租界,确实是“避难”的一个好地方,但房租太贵了。张闻天、沈泽民光靠给《少年中国》和《少年世界》打工,经济上是很难维持的。但天无绝人之路。和张闻天、沈泽民一起去南京读书的张闻天的堂兄张武皋已经在上海浦东中学找到工作了。这是一个相当有实力的私立学校,协助创办的正是张闻天在吴淞水产学校和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的老领导黄炎培老师。而且,浦东中学有规定,在校每位教师能分一间房以保证住宿。因此,张武皋欢迎张闻天、沈泽民和他同住以节省开支。而当时浦东中学的校长正是日本留学归国的。校董黄炎培更有现场讲学被追捕而避难日本的亲身经历。因此,张闻天和沈泽民向陈爱珠报告说打算借宿浦东中学补习日语以作留学日本的打算时,获得了茅盾母亲陈爱珠的大力支持。张闻天才通过妹妹,说服做医生的妹夫借他一笔款子以作为留日费用。于是,张闻天和沈泽民才能在乌镇回上海后立刻到浦东中学投宿,并闭门谢客复习功课。而张闻天、沈泽民留学日本,在他们的人生路上是极为重要的转折点。
因此,张闻天“壮游”乌镇很重要,茅盾的母亲陈爱珠更像款待贵宾一样招待了张闻天,张闻天和沈泽民人生的蓝图,也这样在春节如花的日子里,画好了最重要的这一张。 而对茅盾先生来说,张闻天之友也是他一生的骄傲,特别在1927年后“脱党”的困境中,茅盾先生更把张闻天同志看作是人生摸黑前行的一座灯塔。
张闻天和茅盾兄弟的友情,特别是得到慈母陈爱珠的关爱,使他们的生命更有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