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2:老三届/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4月2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玩树根的乐趣
黄永生
■ 黄永生 提供
关注“新民银发社区”,就是关心自己,关心父母,关心父母的父母
  文/黄永生

  这张拍摄于1981年的照片(右图),就像一部回忆录,让我想起了皖南徽州(今黄山市)上海后方小三线的往事。

  我是1968年被分配去群星材料厂的,它建在休宁县城西郊13公里处一个叫老坞尖的山坳里。从上海一下子来到这个偏僻、陌生的山区,没什么娱乐活动,每天下班不是对着山坳发呆,就是打牌喝酒。有人因几次三番逃回上海,而被抓回厂里批斗关牛棚。1970年军代表下了一个狠招,把我们拉到一个更为偏远的高山贫困山村,与特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经受三顿吃不饱,夜里跳蚤咬的煎熬。经过一个月的再教育最终把我们制服了。好在三年的学徒生活之后,有了探亲假,可以回上海了。这时年龄长了,孩子气也慢慢地散了。

  俗话说:“与其痛苦地对抗环境,不如快乐地适应环境。”徽州山清水秀,有着许多的古镇古宅古村落,当时也不需要门票,于是一有空闲我就去各片瞎逛,做一个快乐的看山客。上世纪70年代末,山里开始学大寨开山造田,挖出大量的树根被农民拉回家当柴烧。有一天我在闲逛时,无意中看到一个树根犹如一匹正在溜达的马。我把它拿到厂里清洗加工之后,做成了一件别具观赏价值的树根造型《溜达》,从此这匹马就像一个神奇的精灵,把我从洪荒之闲中吸引到了找树根、做树根造型的无穷乐趣中。

  1982年上海后方基地局要借上海大世界举办《上海后方基地局首届职工艺术展》,局工会决定把树根造型(根雕)作为山里职工的艺术创新,放到大世界精彩亮相。当时我正在厂工会办公室赶制参展作品,厂里一位摄影高手看到后,用海鸥120相机摄下了这张具有历史纪实性的照片。那次我共有五件作品送展,其中“龙宫洞”得了三等奖。据我所知当年全国各地虽然都有人在搞根雕,却没有一个地方能像上海这样把它当作艺术作品,有组织地在极具影响力的大世界展出,我以为上海是中国最早推出根雕的创始地了。

  在大世界参展得奖后,我准备回到大山里大干一场,不料,1986年后方小三线全部撤回上海。刚回上海的十几年里,我因居无定所,工作又调来调去,几经搬家之后,虽说一些家具都折腾坏了处理掉了,可封存在纸箱里的树根却始终没舍得放弃。

  玩了几十年的树根,我把它当成了陪伴我度过那段难忘岁月的良师益友。我敬佩树根历经天灾、虫害、人祸,在山石之隙顽强求生的精神。它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形成了奇曲多变的形态,妙不可言的纹理,刚柔并济的根质。它们从不雷同的个性特质,总让我有一种新奇的审美愉悦。

  如今,我退休在家空闲多了,更是把玩树根当作一种涵养身心的娱乐活动。上海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品可供我参观学习,在吸取了各家艺术之长后,我常常会重新审视以前做过的一些作品,对不称心的作品就作一些新的构思创作。有时完成了一件可心的新作之后,放到微信朋友圈里分享,也是一件开心乐事。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公告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9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0版:家装专版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聚焦
   第A14版:动态/文体汇
   第A15版:家装专版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A22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A24版:特稿/星期天夜光杯
   第A25版:特稿/星期天夜光杯
   第A26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7版:星期天夜光杯/纪实
   第A28版:康健园
   第A29版:康健园/健康养生
   第A30版:金色池塘
   第A3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32版:老三届/金色池塘
农缘
玩树根的乐趣
那年,我“造假”
我到中学里讲故事
新民晚报老三届/金色池塘A32玩树根的乐趣 2017-04-23 2 2017年04月2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