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管理无人机并非无规可依。但客观地说,由于不少无人机是以塑料、玻璃纤维等非金属材料制造,对其探测和预警的难度较大,而且无人机无需实名登记,难发现、难问责,常常导致相关政策的约束力大打折扣。
除了管不住,规定、办法过于零散,也在无形中增加了无人机操控的守法成本。无人机是否需要飞行执照?飞行要办理哪些手续,向哪个部门申请?这些本应是业内基本常识,现在却成了绝大多数操控员的困惑。据报道,无人机每一次飞行,申请获批的程序繁琐,且不一定能获得批准。当守法成本长期高企,难免会有人铤而走险。
要么不能飞,要么“黑着飞”,帮助无人机操控者走出这个窘境,需要赋予监管更多可行性与可操作性。比如,出台行业强制规范标准,让无人机都有一颗“规则芯”;通过内置电子围栏等安全模块,让无人机出厂就具备守法的天赋;还可以考虑开发更加便捷、智能的飞行计划申报系统,优化审批流程,切实提高操控者的申报效率。无论使用哪种方法,真正减轻操控无人机的守法负担,让操控者“方便地被管理”,才有可能求得无碍飞行和公共安全的双赢。(刘亚群 刊今日人民日报 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