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4月24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视舆情
两种角色,两种典型
何小手
  何小手

  在有关《人民的名义》走红的诸多分析中,该剧的现实主义特质,即它对反腐实践的挖掘和体现,是被提及最多的。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最近用“人民的名义”的逻辑来分析现实问题成为一种“套路”,剧中的不同角色,比如侯亮平、李达康、高育良、祁同伟等,都被拿来分析现实个案,像过桥贷款是怎么回事等。剧中虚构的情节与现实问题交相呼应,对他们的命运分析也成为一种舆论时尚,印证了“艺术源自生活”这句老话。

  最初李达康的走红大致有两个因素,一是吴刚的表演为人称道,彼时媒体对剧中演员的表演纷纷点赞,并拿时下“鲜肉造剧模式”做对比,有意思的是,戏骨们最近也不乏对“小鲜肉”的评论,观众对此也颇有共鸣,从这个角度看,“达康书记”的走红是传统审美观念的一次集中呈现,证明有一些标准、一些原则并未过时。另一个因素是,剧中李达康所致力于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比如,剧中信访局的窗口设计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公共问题,不少于三家媒体报道了各地类似的问题,其中有的被证伪,有的则显示的确存在问题。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人民的名义》中,李达康在窗口前呵斥下属的桥段广为传播,观众过了一把“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瘾。观众为什么喜欢李达康,用剧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李达康“无情无义”,他公私分明,哪怕是他的亲人家属也不能因为他的权力得利,他不拉帮结派,哪怕是官场中的好友,彼此也保持距离,这种“无情无义”就是为官者的大原则,也是所谓社会公平正义的一大来源。剧中李达康和易学习、王大路这三位老友感慨过往来之不易,李达康自我剖析说要“谋求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大时代的创造者”,这样的李达康怎能让人不喜欢?

  剧中的另外两个角色,高育良和祁同伟最近也火了一把,尤其是祁同伟,他的命运变化和人生选择受到不少讨论,其中的一个典型议题就是,家庭出身贫寒能成为祁同伟变坏的原因?其实包括此前的赵德汉也是这类腐败典型,他们农村出身,并将自己的腐败归咎于过去的贫困经历,这种对腐败的解释能否成立?当然不能,有媒体发出“人民不欠出身贫寒的祁同伟一个副省长”这样的评论,对贫困的恐惧和担忧,从心理上或许可以解释他们腐败的动机,却无法构成一种合理性解释,因为政治伦理不会考虑个人的处境,而只会用权力的“来源和运用”逻辑来确立一个官员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就此而言,对祁同伟的同情注定不会成为一种主流社会意识。

  《人民的名义》造就了很多公共话题,它们超出了这个虚构的故事本身,吸引了大量的关注,舆论介入不乏深度和广度,而且是以非常接地气的方式,这无疑是这部剧最大的成功,也是它最大的公共价值。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科创上海
   第A08版:新民邻声/上海新闻
   第A09版:财经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军界瞭望
   第A22版:军界瞭望
   第A23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论文被撤,“代投”也是“不端行为”
请李秋平回上海
让无人机飞得轻快安全
“晒部数”
真假难辨
两种角色,两种典型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两种角色,两种典型 2017-04-24 2 2017年04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