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时代的记忆,是一种抹不去的情怀。掐指算来,上世纪六十年代悄无声息后“风风雨雨”、如今在它诞生百年之际,“大世界”又开门迎客,那种心情很急迫,于是开业后第一个休假日下午3点许即与几个朋友结伴游览了大世界。
来到正门,步入蛇形通道,出乎意料的是两边窗口售票都可随到随买。60元票价尽管难比昔日2角5分,但冲着“大世界”名头还是爽快掏钱进入“哈哈”大笑厅。
还是蛇形通道。当年哈哈镜似乎是贴着圆厅排列,依稀记得,看到镜前自己是个矮胖子,哈哈笑着弯过头一侧身,则像根电线木头很细长;人群簇拥着一回头,自己又变成了一只细腿长脑的大肚娃。有的捧腹笑痛了肚子直不起身,有的自娱自乐地欣赏自己的千姿百态。现在,也有人哈哈大笑,但不见前俯后仰之笑,是哈哈镜排列,见首不见尾,抑或人民广场地铁站通道也有哈哈镜,人们见怪不怪?
走上二楼回廊,露天广场正在放映古装京戏电影,围观者不多,似乎也不感兴趣,有人背对着,即使面朝银幕的也都在玩手机,原来这里有几排凳子可当歇脚用。当年这舞台,让我第一次见识杂技演员“穿越火圈”的功夫。二楼三楼游玩后,感觉像“美食展会”,上海及一些地方小吃不少、也有号称国际非遗美食,比如咖啡,红酒,冰激凌等;又有点像“工艺展会”,比如玉雕木刻、棕编刺绣、陶瓷灯彩等;还有点像公园的“彩绘摊”,比如家长陪着小囡填色作画。
四楼像展厅,比如“360行”手绘瓷碟,展示着明初“衣、食、住、行、农、育、乐、艺”等十大职业图案,而敦煌“织悟”百年藏品地毯展,让人躺在“懒人”椅上欣赏手工织造技艺。还有VR体验馆,看来需要等候的时间很长,也许对VR虚实交互技术略知一二,也就放弃了。
一个多小时“白相”完了大世界,感受已吐露了一二。童年白相大世界印象很深,因聆听了王盘声的沪剧,而爱上了王派艺术,平时哼上几句《黄浦怒潮》,还有模有样;京剧《林海雪原》演员整齐划一、匍匐前行动作,让我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真谛……
大世界重新面世不易啊,过去也许人们“少见多怪”才“穷开心”。今日如何重振雄风?应勇市长的话道出了市民的希冀:立足上海,辐射全国,联动世界,集聚国内外“非遗”资源,着力打造以“非遗”和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活态展演平台,使大世界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新地标、文化的新名片和世界“非遗”保护的新高地。
社会昌盛、科技发达、需求多元,凭借“创业创新”东风、 “问计于民”,是续写大世界新辉煌的基石。
朋友议论说,“节目”必须繁杂中见精致、喜闻中多乐见、雅俗中有共鸣、大众中创独特。是啊,应该要打造核心竞争力。比如,找准“需求”推陈出新,穿越历史时空,互动体验寓意于乐,借鉴好莱坞“海盗船”类似情景剧,再现老上海茶馆舞厅、江湖恩义情仇等;石库门滚地龙、纱厂机器厂、学校医院等一些经典事件,甚至编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岁月之歌,让游客“身临其境”定格历史,在互动中体验上海滩不同时代的生活内容。
又比如,运用VR等科技手段,“时空穿越”探索未来,展示上海在建设国际科创中心、智慧城市的美图丽景。
再比如,引进社区群众合唱队、器乐队、舞蹈队,让大世界成为大众聚乐、万众聚欢的大舞台,这样“不到大世界,等于没来大上海”的口碑或会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