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出生在华山路
在老家完婚以后,张遇冬先生携妻钟福梅女士又回到上海继续自己在光华大学经济系的学业;此时,钟老先生在上海的瓯海银行经营有方。张遇冬的到来,就直接进入岳父大人的瓯海银行任襄理一职并被寄予厚望,俨然便是钟家事业的接班人。
1941年,张洵澎出生在上海市中心的海格路(即今华山路)上的幸福公寓,是一处闹中取静的优雅的所在。如果将上海的马路比作女子,那么华山路也许就是《牡丹亭》里那个美貌灵秀的大家闺秀——杜丽娘,虽然接近喧嚣的闹市中心,却依旧保持着那份难得的娴静优雅。
华山路是一条文化底蕴厚重的马路,从南京西路(愚园路)起到肇嘉浜路(徐家汇)的几千米中,连绵不断地排列着的百年老建筑,它们如隐士般在岁月变迁中保持着自己独有的姿态。偶尔开合的铁门,备显神秘,只留给路人匆匆一瞥。门内繁茂的绿树枝叶探出门外,攀上山墙的青藤,夕阳下鲜艳的建筑轮廓,路灯下建筑拉长的身影,总会令路人有一点心动。禁不住想窥视、想究探……
华山路的姿态,清高却并不孤傲,这还须归功于那些依然笔挺矗立在街道两边的建筑。你走近它、却难以亲近它,它和路人始终有一种游离的气质。如果你顺着曲径通幽的小巷,深入到整齐洁净的西式弄堂内部,车水马龙的声音又瞬间被摒除在外。这种外热内敛的气息,恰是典型上海人最推崇的精神实质。
华山路303弄,离张洵澎家老房子393号不及百步之遥,这是蔡元培的故居。这幢欧式的三层花园洋房,陡斜的两坡屋顶,山墙一段露出深色的木构架,深灰色卵石墙面,加上红瓦屋顶,显得亲切而高雅。蔡元培先生自1937年寓居于此,同年11月2日,他带头与交通、同济、暨南、浙江等大学校长,有黎照寰、翁之龙、何炳松、竺可桢等联名致电九国公约会议,呼吁采取有效措施,遏止日本对华之侵略,并严惩日本违反国际公法,肆意摧毁我国文教机关之暴行……
信步走来,张洵澎家老房子斜对面、位于华山路370号的是具有西班牙风情的海格大楼,这是一幢近代西班牙风格的建筑物,处处可见鲜明的欧陆古典艺术装饰手法。在绿草如茵的花园衬托中,大楼的主体建筑美轮美奂。丽日晴天,它那白色的外墙面和典雅的建筑风格,往往令人联想起沐浴着灿烂阳光的地中海城市,令人情绪高涨。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曾经是上海市委的办公大楼,现在是接待八方来客的静安宾馆。
往西不远,华山路731号,是有着“海上名楼”之称的枕流公寓,当年是李鸿章小儿子李经迈的产业。新中国成立以后,原本居住在公寓内的外国人陆续离开,一批文艺界、商界人士渐渐成为了枕流公寓的主人。公寓给人的感觉就像文艺界的高级宿舍,“金嗓子”周璇等,便曾经是枕流公寓的住户,她从1932年起搬进这座大楼,一直住到1957年9月22日去世。其他如文汇报总编辑徐铸成、越剧名家傅全香、范瑞娟、王文娟、电影明星乔奇、孙景璐以及文艺理论家叶以群等都在此住过。
顺着枕流公寓往西,就是名闻遐迩的丁香花园,一座中西合璧的大花园。曾经有人这样喟叹,即便是到了今天,华山路的丁香花园以及许多类似别墅,依然具有金粉世家、高墙深院的神秘与美丽,当今天的人们用心灵去触摸历史的封印,华山路,便以它独特的内涵,填补着旧时的上海繁华梦。
此外,俞振飞、言慧珠夫妇居住的“华园”,白杨的故居“小白楼”,中央领导人下榻的兴国宾馆……在华山路梧桐树的掩映下,格外清新雅致。
如今,昔日的故事早已成过眼烟云,旧时贵族富豪的身影也已消逝,但我们还是能感觉出华山路的气质:一种天然的高傲和幽静,一种钟鸣鼎食的世家气度。
当历史成为传说,当传说成为回忆,走在华山路上,一股海上春梦般的浪漫气息扑面而来。作为上海老牌的贵族街区,每一幢华山路的幽深宅第,虽已物是人非,但其不菲的价值从来都无庸质疑,每一幢老房子和新房子,都深深镌刻着老上海的精神烙印,成为上海独特人文魅力的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