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今日论语~~~
     
2017年06月0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论语
高考,求知改变未来
赵志疆
  赵志疆

  又是一年高考季。作为国内最受瞩目的考试,高考制度恢复后已走过40个春秋。对个人而言,不管是“鲤鱼跳龙门”还是一时惜败,对拼搏过、努力过、奋斗过的学子们来说,这份经历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对我们的民族而言,高考制度让尊重知识、依靠知识改变命运成为风气。

  每年的这个时候,城市里都弥漫着高考的气息,出行方式随之调整,各路商家也不失时机分享“高考经济”……这是一场无需动员令的“社会总动员”,为了迎接这个特殊的“成人礼”,莘莘学子已经付出了太多辛勤的汗水,这一刻,社会各界都竭力为他们保驾护航。这既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集中体现,同时也不失为对高考制度本身的重视与呵护——时至今日,高考依然是实现人生华丽转身的重要方式。

  知识改变个人命运,也改变着国运。这40年,国家经历了改革开放,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还是国家的发展,所发生的改变有目共睹。有统计资料显示,过去40年间,国内有1.2亿人通过高考进入大学,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从5.7年提高到11.9年,人均GDP则从186美元增长到8866美元。“知识改变命运”不仅仅是一句耳熟能详的口号,更是一种看得见的现实。随着高考制度的持续进行,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日益浓重,科教兴国战略硕果累累。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这项关乎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伟大事业中,高考注定是一个难以被替代的坐标。

  尽管高考制度仍在完善之中,但并不妨碍其成为最具权威性与公正性的人才选拔制度。关于考试制度,公众关注的核心在于程序公平和实质公平。虽然“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模式不乏质疑,但就现状而言,高考仍然最具程序公平——同样的试题,标准的答案,是非对错一目了然。

  对于一项人才选拔机制来说,恐怕再没有什么能比高考承载更多希望,也遭受更多质疑。应该说,在人才的选拔上,高考这40年承担起了难以替代的作用。经过高考选拔的人才,几年后充实到各行各业的不同岗位,经过锻炼成为业务领导、行政领导主持着不同条线的工作,更有出类拔萃的艺术人才、科技精英、专业权威发挥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实实在在地为这个社会撑起了方方面面。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被称为“新高考元年”,上海高考综合改革下的第一批考生踏上了考场。新的“3+3”模式中,除了语数英3个主要科目外,其他3门为选考科目。填报志愿时,普通批次最多可选择24个专业组,并且实行两次征集志愿。更大的选择空间赋予了考生更多个性化发展的空间,除了祝福考生能取得优异成绩之外,希望高考制度本身也不断将改革进行到底。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阳光体育
   第A23版:阳光体育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阅读/连载
   第A27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8版:汽车周刊
   第A29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A30版:新民健康
   第A31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32版:医技/新民健康
高考,求知改变未来
外国人在上海
基层“私车公用”存隐患
雪花一代
科技新闻报道怎可过度渲染?
“手语”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高考,求知改变未来 2017-06-07 2 2017年06月0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