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新民随笔~~~
     
2017年06月07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民随笔
外国人在上海
朱晓昆
  朱晓昆

  这几天,本报海外版陆续选载了几则新闻报道。回过头来看,主题竟是非常一致,那就是,外国人在上海,那是过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也越来越滋润了。

  不少老外,怀着对中国的感情而来。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加拿大高校汉语项目,到今年已经办到了第十届,有26个来自加拿大的外籍学员毕业。由于这个项目当年的促成者是本报海外版的合作伙伴,我得以了解10年来的一些变化。据说,第一届的时候,因为对城市的陌生感,再加上不适应环境和气候,有个学生课程刚过半就吵着要回去。而现在,再也没有这种情况了。一个退休了的老先生,已经连续三年报名来读,回去了在加拿大的外国人中文考试中勇夺满分。老先生没什么功利性的目的,就是喜欢中国,喜欢上海,喜欢中文。学了中文,感觉“cool”。

  与此类似的,就是到这里来学本事的。浦南医院的中医科,那是老外学中医的一个基地。报道中说,不少学员被中医神奇的疗效所折服,不惜改换专业,潜心钻研,更把中医精华带回自己的国家。

  更为有趣的则是端午节苏州河龙舟赛上的“洋面孔”。苏州河上赛龙舟已成申城端午一景,这些年参赛的老外越来越多,今年更有近10个国家和地区的队伍,不少还是多次前来。老外为何喜欢与“龙”共舞?他们喜欢这项运动,划龙舟既充满浓浓的民俗风情,也不乏竞技体育的激烈拼争。他们也更喜欢这座城市,有选手接受采访时说:“就如同比赛的这条河,每年来看,两岸都有不小的变化。”

  确实,外国人到上海,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旅游观光或商务需要,更多的人会希望在这里停留一段时间,参与到城市的活动中,深入到城市的生活里。如同“会中文”成为全球通用的一项技能,“去过上海”和“生活在上海”不仅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更有可能改变他们的人生。

  本报海外版随世界各地合作伙伴的报纸发行,主要读者群是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华侨。有时候想想,当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懂一点汉语,了解不少上海,他们说不定也会翻翻这些中文版面,那也挺有意思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新民邻声·热线
   第A10版:新民邻声·话题/综合新闻
   第A11版:财经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2版:阳光体育
   第A23版:阳光体育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阅读/连载
   第A27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8版:汽车周刊
   第A29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A30版:新民健康
   第A31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32版:医技/新民健康
高考,求知改变未来
外国人在上海
基层“私车公用”存隐患
雪花一代
科技新闻报道怎可过度渲染?
“手语”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5外国人在上海 2017-06-07 2 2017年06月0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