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称“老航校”的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航空学校,也是人民空军的母校。它在沧桑磨难中孕育、在战争废墟中建校、在艰难困苦中前行、在炮火硝烟中起飞。
194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战败投降,中共中央创建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战略部署便立即启动。党中央、毛主席调动军队和干部挺进东北,同时派出在延安储备的航空人才进入东北通化,利用日军留下来的机场、飞机和航空器材创建航校,以培养人民空军的“种子”。
去东北通化创建航校的队伍,最初从延安出发的有两批人员,第一批人乘飞机飞赴张家口,第二批从陆路出发。从陆路出发的人都是徒步上路,行李用牲口驮着。就这样,他们一路逶迤北上,来到黄河边。黄河波涛汹涌,黄河对岸是罗峪口。大家靠木船飘摇着横渡黄河,登岸后,继续北上。到达山西兴县,夜宿岢岚。从岢岚出发,到达应县。在应县又发现国民党的军队,便急行军赶到浑源县。后来,他们登上拉煤的火车,到了张家口。这一路历经艰辛,用时两个多月。随后,他们又到达辽宁朝阳。得知国民党大军逼近沈阳,朝阳告急,需要人们速去通化。于是,东北老航校的筹建队伍又跟随着两辆装满行李的胶皮轱辘大车,避开城市,直奔通化。一路上寒风刺骨,可谁也不愿意坐车,因为坐车会冻伤手脚,跟车徒步则能靠运动取暖。他们的胡子白了、眉毛白了、帽沿白了,呼吸结的霜让大家一个个都成了“圣诞老人”,却没有人喊苦喊累。
组建航校的过程中,吸收日本技术人员也是重要内容。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原驻辽宁奉集堡的日本关东军第2航空队所属第4飞行训练大队的300多名官兵,由大队长林弥一郎率领,携带从飞机上拆下来的机枪,向本溪连山关以西山区逃窜,企图寻机回国。9月底,这支逃亡的队伍向中共武装投降,时任自卫军第二参谋长的伍修权接见了林弥一郎等人,劝说他们协助中国人民武装培训航空技术人员,而且保证对他们不以战俘身份对待,妥善安排好他们的家属,一旦有条件尽早允许他们回国。谈话中,林弥一郎要求伍修权把随身佩带的一支勃朗宁手枪送给他作为纪念,伍修权当即以“用人不疑”的态度,把自己的手枪赠送给他,这件事使林弥一郎非常感动,他当场表示一定要尽力帮助中共办好航空培训。
有了培训人员,搜集航空器材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从延安派往东北参加航校筹建工作的几批人员一边赶往通化,一边就近搜集航空器材。在赶到通化之前,他们就撒开寻觅航材的大网,先后分兵几路人马,在日军可能留有航空器材的地方,都派去人员。在长春的日本难民营中,航校筹建人员查出原日军在东北的航空部长。经过反复的政策宣传,那个航空部长与随行人员愿意提供帮助,说出日本投降前在长春军用机场埋藏的一些航空器材的地点。按照线索,果然挖出一大批油封完好的维修飞机发动机所使用的各种通用零件。不少存有航空器材的地方,都靠近国民党军队占领区,因此搜集、抢运航空器材就得出生入死。在东丰抢运航空器材时,牺牲一名学员,他是在运送发动机的途中,遭到敌机袭击,而献出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在东北老航校建校前,运往通化的各种破旧飞机共有120架,飞机发动机200多台,飞行仪表100多箱,油料近千桶。还有一批航空零部件和日军飞行皮衣裤、飞行皮手套、军大衣、单棉皮鞋。
1946年3月1日,通化中学临街的校门,用松木杆儿和松树枝搭建彩门。大教室前是航校成立大会的主席台,14块黄纸上写着14个黑色大字“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成立大会”。校长常乾坤的发言振聋发聩,他描绘航校的发展前景,就是为人民空军培养“种子”,培养多种航空人才。讲到困难,那就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相信航校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关于创造奇迹,校长常乾坤放开嗓音问大家:“同志们哪,大家说是不是啊?”会场一片回应——“是!”最后,常乾坤请大家记住,1946年3月1日是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的生日。航校先后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习称东北老航校。它的创建,是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里程碑,开创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新纪元。
十日谈
光荣之师
明日请看《从上海出发的解放军空降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