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山地兵团
由于印度与邻国巴基斯坦、中国、缅甸交界的区域多为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原,印度陆军十分重视山地步兵建设。如今,印度陆军自诩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山地兵团,编有12个山地师,约15万人。
印度陆军山地兵团的最高编制是军,下辖2到3个山地步兵师,每个师通常下辖3个山地步兵旅、1个炮兵旅、1个通信团等。每个旅通常下辖3个步兵营和1个炮兵团。
就现有编制而言,军部位于那加兰邦迪马浦尔的第3军是印度陆军放在最东边的战略兵团,同时面对中国和缅甸,它的麾下包括第2、56、57山步师。现任印度陆军参谋长拉瓦特曾于2014年8月31日出任第3军的中将军长。2015年6月4日,第3军的18名士兵在曼尼浦尔邦遭到反政府武装伏击身亡,作为报复,五天后,拉瓦特从第21伞兵营抽调70人的特遣队进入缅甸境内约10公里,打击所谓藏匿于该国境内的反印武装,导致印缅关系出现紧张,可是拉瓦特却以“战功卓著”被提拔为陆军参谋长,这无疑更助长其冒险倾向。而在第3军防区的北面,则部署着第4军,军部在阿萨姆邦提斯浦尔,下辖第5、21、71山步师,主要任务就是紧盯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LOC)东段,其中绰号“红色号角”的第21山步师曾参加过1999年印巴卡吉尔冲突,有一定的高原作战经验。还有第33军扼守着敏感的西里古里走廊,维系印度腹地与东北部各邦的陆路交通,它下辖第17、20、27山步师,军部就设在西孟加拉邦的西里古里,颇有“坐镇前沿”的味道。耐人寻味的是,印度现有的三个山地军全都归陆军东部军区(司令部位于加尔各答)指挥,可见其针对性之强。至于剩下的三个山步师中,第8、28师配属印度陆军北部军区,第6师配属西南军区,全都指向宿敌巴基斯坦。
崇尚“进攻作战”
从地理上看,由印度恒河平原到喜马拉雅山脉一侧,短短百十公里的跨度内,海拔却从500米迅速蹿升到4500米以上,道路通行情况恶劣,车辆难以行动,而且那里的氧含量一般仅有平原的45%,常常出现“一天四季”的情况。因此,印度大建特殊的山地兵也有自身考虑。
专家表示,与偏好“消极防御”的印军常规部队不同,印军山地部队更崇尚“进攻作战”。印度山步师特意将“进攻战斗”分成“准备”“突破”“混战”“纵深进攻”和“追击”等五个阶段,比他国陆军的“进攻战斗”多出“混战”环节。印度人的解释是,在己方突破敌方前沿防御后,必然会遭到敌方预备队竭力反抗,以期封堵缺口,驱逐进攻部队,己方则力图坚守突破口,因而双方势必形成反复的拉锯战,印军将这一阶段称为“混战”,并定位为“进攻作战”的决定性阶段。而在防御作战方面,印度山步师重视据守要点,通过坚守关键卡口来控制道路,以破坏对手穿插迂回、分割围歼的战术意图。值得注意的是,印军山步师在前沿构筑的工事大多只用巨型条石或圆木直接堆砌建造,常见的钢筋混凝土碉堡却很少见,原因是钢筋混凝土建筑物在高海拔地区并不实用,主要因为水泥不会凝固,况且喜马拉雅山脉经常发生地震,因此石砌或木砌工事更容易构建和装配,对驻军来说也算是就地取材。
就此次“洞朗事件”而言,非法越界的印度边防军人的“后盾”就是部署在锡金的第17山步师,因机动作战能力强,该师有“黑猫”的绰号。第17山步师的前身,是英印殖民当局于1941年在马哈拉施特拉邦阿迈德那格尔成立的第17师,1944年3至7月死守印度东北部的英帕尔,成功挡住从缅甸杀过来的日军,1945年1至3月又在缅甸敏铁拉粉碎日军的最后反扑,被印度媒体称为“常胜军”。1946年,第17师撤编,1960年又重建起来,参加了次年打击葡萄牙殖民当局的果阿战役,夺取果阿、达曼、第乌等“飞地”。后来,为了“抗衡”中国,印度政府于1964年11月15日正式将该师移防到锡金,并彻底改组成山地部队,从此再未调离过。但据专家分析,和其他印军部队类似,第17山步师兵员素质参差不齐,武器完好率不高,尤其缺乏联合作战经验,基层士兵带有浓重的雇佣思想,因此真实战斗力值得怀疑。 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