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了解到,这些设备来自一家叫“摩伞”的共享雨伞企业。每座伞桩可容纳48把雨伞,有工作人员定时巡检,补充和更换损坏的雨伞。此外,该租借设备可利用箱体将每把伞遮盖起来,雨水只能滴落流入设备内部。每把伞可自动烘干,避免更多安全问题。
市民若想要用伞需下载APP或者关注该企业的微信服务号,就可通过首页地图查找附近的设备,然后前往扫码取伞使用。还伞则只需将雨伞放回任意一台“摩伞”伞桩中,系统将会自动识别用户归还信息,整个借还伞过程并不是很难。
据该共享雨伞创始人黄建良透露,未来几天之内,他们的共享雨伞将布满整个二号线站点,并计划今年内布满所有上海地铁站。“未来三年内将在上海投放超过100万把共享雨伞,逐步从地铁站、火车站、机场等交通枢纽向写字楼、商场、社区扩散,最终辐射上海全市,形成上班、购物、回家全程点对点无缝对接的雨伞借还服务。”
面对企业方想大举进驻地铁站的想法,上海地铁方面的态度也较为谨慎,上海地铁资产公司有关项目负责人周雯称,目前只是试运营阶段,不想一下子铺开太广,需要通过乘客的反响和试运营的结果,再判断是否进行下一步的投放计划。
周雯告诉记者,“共享雨伞”和地铁的初步合作计划是去年达成的,在部分地铁站点投放共享雨伞,主要目的是给乘客带来便利。“以前地铁方面为了方便乘客,曾经推出过‘爱心伞’,但是由于是地铁方面自身运营,雨伞遗失较多,造血机制也不足,给地铁带来了一定的负担。”周雯告诉记者,现在的地铁站内的共享雨伞主要是企业行为,企业有个借还伞的体系,能更好地提醒市民“有借有还”,也能更好地为市民服务,希望乘客能多反馈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