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梁,少年入行,年少成名,是当今淮剧音乐界的领军人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早在1959年,年仅19岁的程少梁,第一次担任主胡,就是为筱文艳主演的《刘二姐赶会》操琴,在筱文艳的鼓励下,程少梁圆满地完成任务,最后是一片热烈的掌声把程少梁从幕后拉到了前场,人们看到在淮剧主胡又诞生了一颗新星。
坐上了淮剧主胡这一把交椅的程少梁,不负众望,在1959年上海市评弹、杂技、戏曲、话剧青年会演中,以不洒不漏的娴熟技艺,烘云托月,以伴奏《女审》和《探寒窑》,获得了“主胡演奏奖”。1961年上海人民淮剧团青年演员进京作汇报演出,《女审》《探寒窑》《断桥》《花园会》等剧目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首长的亲切接见。
记得有一次上海电台举办“星期戏曲广播会”的演出时,程少梁为杨占魁、武丽娟合演的《书房会》操琴,他在展示娴熟的伴奏技法同时,还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运用左手的柔把,右手快弓的变化技巧,赢得了四次琴彩。有戏迷说:“在台上的若不是杨占魁、武丽娟这样的成名演员,风头就全让程少梁给占去了!”
在超过一个甲子的拉琴生涯中,上海淮剧团的著名艺术家筱文艳、何叫天、马秀英、杨占魁、徐桂芳等,以及几代主要演员、优秀演员,都经过程少梁的悉心伴奏,相辅相成、如虎添翼。
随着琴艺越发成熟,程少梁对弦索的探索也从琴弦发展到了纸谱,成了剧团的主要作曲人员。
1986年,剧团大胆启用新人施燕萍主演传统戏《哑女告状》,参加第三届上海戏剧节,并明确让程少梁担任作曲。结果,这出戏不仅使施燕萍脱颖而出,荣获了戏曲“红花奖”,程少梁也因此获得了音乐创作奖。
不久之后,程少梁又一力作《南北和》问世了,他那长过门的独奏,再次令观众叫绝,这出戏在去苏北演出时,场场都客满。
尤其是在都市新淮剧《金龙与蜉蝣》中的创作,程少梁将淮剧音乐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唱腔设计上《金龙与蜉蝣》没有离开淮剧的原汁原味。众所周知,在众多的戏曲剧种中,淮剧是最重视唱的,有“唱不死的淮剧”之称,《金龙与蜉蝣》的唱腔设计充分展示了淮剧所独有的魅力。蜉蝣受刑后的一段“大悲调”荡气回肠,如泣如诉;玉凤责骂金龙的“马派自由调”悲愤交加、酣畅淋漓;金龙与蜉蝣父子相认的一段“淮调”层层递进、峰回路转。这些唱段早已成了新时期的淮剧经典在“淮剧票友”中流传开来。
2013年,市文广局批准成立“程少梁艺术工作室”。他在夫人、编导唐志艳的协助下,为普及淮剧、传承淮剧做了许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