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8月2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码 字
宓重行
  宓重行

  不管“码字”一说源于何时何地,词典辞海是否已经收入,反正我真心喜欢。

  我猜度这是看不惯酸醋文人、又擅长码砖砌墙的师傅漫不经心的口头创作!他背依云天、俯瞰大地,砖瓦木石一片片经他之手一丝不苟地码成万丈高楼;“码”得心无旁骛、气度不凡。我想码字者也该学学为我们提供栖身庇护的砌墙师傅,把文字码得像话、再像话点;就算只差大师半口气,也不用洋洋得意。

  我对码成佳句妙文的作者自然一向虔敬地默默致意,但看到那些只喜欢赚人眼球,乱话三千地弄点骇人听闻、教人犯贱,或者是奉命杜撰的东西,也只好自认晦气、绕道而过。先哲教导我们,惧怕浪费时间的读者应该提防被“谋财害命”!

  后来的进步是缘于这样的事实:码字者不过是个享受者!中华“四大发明”之半:造纸和印刷,再加上西洋的微机科技,当然也缺不了砌墙师傅造的房子……坐享其成的码字者们使用前人的创造边玩码字游戏、边令人发噱地自我陶醉。这未免太离谱了!

  此后每当写点什么,我便有了“敬畏感”,因为我看到过好几位大师的墨宝:那些用毛笔、钢笔在纸上码字造句、连句成篇的文稿,一笔一画无不力透纸背气韵生动,现在一律成了价值连城的书法“拍品”。我暗喜幸好那时没有电脑,否则老先生们一时奋起在键盘上“啪啪啪”十指翻飞,锦绣文章在打印机中接连泻出,那就只有家人才有欣赏他们码字声韵的快意了——譬如每逢在发稿、再版、合集时必反复仔细圈改的鲁迅文稿,那种红格黑字、绵里藏针的手迹,我们就无缘亲眼目睹、叹为观止了。

  虽然据说软件已能作诗著文,电脑可以自动码字,但有时我还不免心生怨艾——在十多年的业余报刊编辑工作中,我最耗时费力的竟然是“改作文”那样给稿子修改病句错字:“的、地、得”混搭,任性的谐音“替代”,统统都是常态化小事……我只能推定那些文采斐然的大作多为日理万机时的“急就章”,或是崇尚“码字浪漫主义”的典范。表示异议的作者在交流中还会微笑反问:“难道‘的、地、得’必须一丝不苟,‘反应、反映’差也不多,电脑又不具智能识别。何必?”我明白他们也想说“不就码个字吗?”

  大约弄过编辑才能真正体会什么叫“烹文煮字”,他们与码字者在一字一句中隔空交流、“为人消灾”却少见“领情”;因此我尤爱留意他们的“取舍”并从中偷师“诀窍”,至少做到:真伪分明、要言不烦、逻辑合理、立意向上……其余遑论。

  于是我每次码字,甚至用手机发帖总是“火烛小心”,反复校改以求错误最小化。我有在终端“自媒体”发表即时感受的陋习;几百到千把字的短文,往往发了删、删又发地弄上几个小时。我敢说文字质量不高,错处绝对很少。因为除了在微信、博客上荣获“点赞”之外,竟还有“转载”;这当然是人家对我认真的鼓励。至于为报刊写稿,往往是一气呵成,但必经数天修改,陷入一种不能自拔的“强迫症”。

  认真码字不啻是正确的写作习惯,还应当作为基本的为人原则。

  我眼前总有这个画面:一位背依云天、俯瞰大地,一丝不苟的砌墙师傅在码着手中的一砖一瓦;他,心无旁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郊野大地
   第A07版:读者之声
   第A08版:视觉/新民印象
   第A09版:视觉/新民印象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新视界
   第A12版: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动态
   第A14版:聚焦/文体汇
   第A15版:文体汇/动态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A22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A24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A25版: 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A26版:亲子阅读/ 星期天夜光杯
   第A27版:康健园
   第A28版:健康养生/康健园
   第A29版:金色池塘
   第A30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A3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32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智慧快餐
教会学生怎样学
怀念有点钱的日子
三言两语记
淮音圣手程少梁
码 字
新民晚报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A20码 字 2017-08-27 2 2017年08月2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