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9: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7年09月0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怎样通过叙事来说理
周国平
  周国平

  通过叙事来说理,是常用的作文方式。这样的文章容易写得概念化、一般化,究其原因,往往因为所说之“理”并非作者从亲历之“事”中感悟,而是一个抽象的东西,于是只好概念先行,根据概念编造或推演出“事”来,然后贴上“理”的标签。结果,所叙之“事”必定显得假或者空,成为所说之“理”的生硬的图解。

  其实,在生活中,人人都不缺乏由“事”悟“理”的机会,就看是否有心。请看《习惯说》,刘蓉就是一个有心人。书房的地上有一个坑,开始时,他踩到那里就别扭,觉得被绊了一下,久了便习惯了,好像坑不复存在。后来,坑被填平,开始时,他踩到那里又别扭,觉得隆起了一个坡,也是久了便习惯了。一般人如果经历这样的“事”,恐怕都会有所触动,但往往不去细想。刘蓉不然,他认真思考被触动的缘由,就是习惯的力量之大,可以使人觉得坑是平地,平地是坡,于是找出了寓于“事”中的“理”,即“君子之学贵慎始”。

  所以,经历某件事,如果你被触动,若有所悟,这时候就要留心。你不要停留在若有所悟的状态,而要把若有所悟变成确有所悟,想清楚所悟的究竟是什么。某个“理”业已寓于“事”之中,你要把它找出来,而且要找得准,真正是这件“事”使你所悟的那个“理”。一个人养成了这样由“事”悟“理”的习惯,借“事”说“理”就不是难事了。

  第一要选取真正触动你的“事”,第二要找准你在“事”中悟到的“理”,在此前提下,写作的艺术在于“叙”。“叙”无定规,最能显出作者的水平。“叙”的关键是细节的处理,要把握好“叙”的节奏,有节制,有起伏,不妨还有悬念。“叙”好比演剧,此时“理”并不出场,但它却是始终在引导着“叙”的导演。最佳效果是,通篇是“叙”,却已经不露痕迹地把那个尚未“说”出的“理”呈现出来了,因此只需在最后“说”一句点睛的话就可以了,甚至连这句话也不必“说”了,这就好比导演只需在最后谢一下幕或者连谢幕也不必了。

  (本文应香港培生朗文之约而写,收在香港中国语文初中二年级课本《语文经验谈》中,作为课文刘蓉《习惯说》之辅导文章)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金砖国家厦门峰会特别报道
   第A03版:阅读上海100胜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读者之声
   第A07版:家装专版
   第A08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09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0版:新视界
   第A11版:新视界
   第A12版:第13届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13版:第13届全运会·特别报道
   第A14版:人物/文体汇
   第A15版:文体汇/聚焦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8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A22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A24版:市井故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A25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A26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A27版:康健园
   第A28版:健康养身/康健园
   第A29版:金色池塘
   第A30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A31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A32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怎样通过叙事来说理
斑疹伤寒
高贵的肖邦
教授潘璋敏
应物有方
荔枝湾艇仔粥
替补上场改变人生
摄影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A19怎样通过叙事来说理 2017-09-03 2 2017年09月0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