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显著的是,本届大赛打破了上海阿姨一统广场舞天下的惯例,年轻群体比例大幅提升。评委们表示:“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因素凸显,海派文化、乡土民俗互相融合民族舞蹈争奇斗艳,彰显了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城市精神。”
舞蹈,让生活更艺术
这边厢,金山区山阳镇俏妈舞蹈团的“俏妈”们舞出《快乐阿婆的幸福生活》;那边厢嘉定区嘉定工业区老男孩舞蹈队的“老男孩”们跳起了《燃烧吧,蔬菜》。展演中,涌现了许多极富生活气息的作品,不少市民舞团将生活艺术化,融入舞蹈、搬上舞台,反映城市生活的变化。舞蹈融入生活,生活更加艺术。
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舞蹈团由一群高中生组成,很多都是从高一学舞,高二、高三走上舞台。他们的《我的未来不是梦》《校园进行时》生动地反映了校园生活和多姿多彩的青春梦想。刘老师说:“舞蹈并未影响学习,孩子们在舞蹈中学会团队协作,磨练了意志。”
上海外来人口众多,在本次舞蹈大赛中亦能看到不少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闵行区“金达莱”是以朝鲜族为主的舞蹈队,马丽云是团队中少数的几个汉族人之一,被推选为对外联络人。为融入团队,跳好朝鲜族舞,马丽云和队员们一起“说朝鲜话、吃泡菜”,带这个小圈子打破与现代化都市的隔膜,融入城市。
秧歌,舞出海派节奏
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前表演上,上海紫竹调——海派秧歌代表上海文化,向世界展示了上海的时尚、优雅。昨天,海派秧歌的编导魏芙和奥运表演团队陆家嘴街道海派秧歌队一同登上展演舞台,为上海市民扭起海派秧歌——《紫竹聆风》。
海派秧歌以“茉莉花”“太湖美”“紫竹调”等民族传统音乐为基调,有山歌、民歌和老电影里的《四季歌》,又以交响手段来取得更为新颖立体的音响效果。为了配合激情的音乐,在传统秧歌的基础上,还吸收了阿根廷的恰恰舞、西班牙的斗牛舞等西方舞步,起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效果,体现了上海兼容并蓄的城市文化精神。
作为上海地域特色舞蹈,海派秧歌以其独有魅力在上海以及全国各地风靡起来,甚至通过民间传播到了日本、德国、法国、瑞典、澳大利亚、美国等地。一种源自北方乡间的民间舞蹈,居然在上海这个大都市被“改造”和风靡,令人欣喜。
谈到海派秧歌的探索之路,魏芙表示:“传统文化舞蹈的传承不能‘拿来主义’,而是要和当代审美、海派文化时尚地结合在一起。那些有价值的文化形式,通过时代的审美取舍,留下每一代人的痕迹,才能勾连起传统和现代,流传致远。不论是源于上海本土的民间舞蹈,或来源于其他地区的民族舞蹈,勇于创新都能发展成为上海特色的舞蹈。”
本次大赛上魏芙为陆家嘴海派秧歌队编排了舞蹈《心花怒放》特色独俱。东北二人转的手绢花拿在上海女人的手里别有一番风味,被团员戏称功夫扇加秧歌。仔细一看,她们手里的手绢花是上海剪纸做的,音乐里还加上了说唱,有点嘻哈风格。”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