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越来越多的欧洲国家开始预测燃油车退市“时间表“,全球燃料电池汽车已进入技术与市场示范阶段,预计在2020年将全面进入商业化阶段。目前,我国已初步掌握整车、动力系统与关键零部件等技术,具有百量级动力系统平台与整车生产能力。广东、湖北等地成立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基金,以资本为纽带,初步形成产业集群。但是,我国仍面临实施方案缺乏、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力度不够、研发投入不足、产业链不完善等难题,严重阻碍商业化进程。
上海是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发、产业化的先行者。从2003年“超越一号”到2015年上汽荣威950,上海技术始终代表了我国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最高水平。上海专注于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发、制造的企业数量超过30个,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市科委副主任干频告诉记者,当下是燃料电池汽车从技术储备走向产业化的关键时期,最新发布的《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规划》3至5年的最佳窗口期,确立上海在燃料电池汽车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规划》明确提出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发展“三步走”目标:
到2020年,上海建设加氢站5-10座、燃料电池乘用车示范区2个,运行规模达3000辆,推动燃料电池公交、物流等车辆试点,并实现电堆、系统集成与控制、关键零部件等核心技术跟踪国际水平;到2025年,建成加氢站50座,乘用车不少于2万辆、其他特种车辆不少于1万辆,在公交、商用大巴、物流车等前期试点基础上扩大示范规模;到2030年,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年产值突破3000亿元,实现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和制造总体达到国外同等水平。
上海还将设置燃料电池汽车商业运营示范区,开展公共交通、定制共享班车、分时租赁等运营示范;以产业配套和氢源基地等为基础,推动环上海加氢站走廊、嘉定汽车城、迪士尼、虹桥机场、金山化工区、临港等示范区域加氢站的规划与建设。在燃料电池电堆、发动机集成与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领域,正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创中心的上海将不断突破,力争将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掌握在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