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电视新闻报道,《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施行即将满一年。网上搜索后得知,该《条例》强调“紧急现场救护行为受法律保护,对患者造成损害的,依法不承担法律责任”,并鼓励市民积极参与急救培训。巧合的是,不久前,我刚参加了由公益后勤组与瑞金街道联合举办的急救培训。
急救培训可是我期盼已久的。多年前就听说市红十字会有急救培训,为期一天,收费100元,有双休日班,我也保存了相关报名电话号码,一直想参加,可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付诸行动。所以当看到有关急救培训的通知时,我第一时间报了名。
两位老师来自市红十字会。接受培训者有五十多人。培训为期一整天,有通过PPT演示的知识讲解,也有各种操作,包括老师和一位同学配合进行的动作示范,全体同学分组逐个练习,相互结对的动作演练等,理论结合实务,授课生动有趣,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且听且看,又现场练习,收获满满。
此前,一提到急救,我就会想到心肺复苏,我很想学习的也是这项可能挽救生命的技术。确实,心肺复苏术(CPR)也是这一次培训上午时段课程内容——现场救护的核心。培训现场有两个假人,大家分成两组,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次进行该项技术的操练。看着简单,实际做起来并不轻松。心脏按压时,或者因为身姿不对而使不上力气,没法达到所要求的5厘米按压深度,或者因为按压速度过快或偏慢——正确的频率是100次/分,一旁连接的仪器总是发出警示不达标的声音;人工呼吸时,要么嘴巴没包住假人的嘴而漏气,要么抬假人的脸不到位而气管未打开,怎么吹也不见“胸部有起伏”,一时让不少同学着急、紧张,甚至有点懊丧。
我曾以为急救就是指心肺复苏,其实不然。身体的某个部位突然大出血、野外遭毒蛇咬伤等等,都涉及急救。急救也不止施救,还包括自救,如火灾现场的逃生。所以,这次急救培训内容远超我的预想,下午时段的课就是教大家如何止血、包扎、骨折固定、搬运伤员、逃生等,令我眼界大开。
心肺复苏术的推广普及相当重要——医护人员不可能随时出现在每一个急救现场,因此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有关资料显示,至2016年1月,美国的急救培训普及率达到25%;其他国家也非常重视急救培训的开展,瑞典大规模的公众培训开始于1983年,目前已有45%的公众参加过,澳大利亚把对志愿者进行培训作为急救中心的培训任务,目前有50%的公众接受过急救培训,日本的学生中急救培训普及率更是高达92%……
令人欣慰的是,不知何时起,央视开始播放关于心肺复苏术的公益广告,结合动画宣传急救知识和技能。不过,仅通过屏幕观看与亲手操练相比,效果显然不可同日而语。当我将培训情况发圈分享时,有朋友表示“很早就有参加的想法”,并问我还有没有这样的机会。我想,机会一定还会有,如果再次碰上了,我一定还会积极参加——为了熟练掌握初次学到的技能。
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