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布局
总体“一城多星”
记者看到,规划首次打破行政分区的概念,从全市范围统筹城市夜景布局,提出“一城多星”的总体布局和“三带多点”的夜景框架。“一城”指外环线以内的中心城区,是上海景观照明的主要集中区域,“多星”指外环线以外的现代化新城和新市镇。
在中心城区内,“三带”指黄浦江两岸(从吴淞口至徐浦大桥段)、延安路高架道路-世纪大道沿线(从外环线至浦东世纪公园)、苏州河两岸(从外环至外滩),“多点”指中心城区内的城市副中心、主要商业街(圈、区)、重要的交通文化体育设施、主要道路、公共空间等。
规划把全市分为核心区域、重要区域、发展区域、一般区域、禁设区域,每个区域都设量度分级控制规划。
“深夜”模式
守候晚归儿女
规划中,还有不少细节方面的控制要求,对色温、彩光、动态光等都有详细规定。比如对不同区域的色温控制达到了精细化的程度,外滩以1900K-3300K的中低色温为主,小陆家嘴、延安高架路则以5300K以上的中高色温为主。“外滩现有部分蓝紫光源,不太符合中低色温的要求,与一片暖黄光不匹配。我们希望今后将外滩、陆家嘴、北外滩三块区域,调整成三大和谐的光源。”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景观灯光处负责人丁勤华表示。
而全市灯光,今后或将采取常态、节假日、深夜三种开灯模式。比如,节假日灯光全开,常态模式则开全部灯光的70%,深夜模式则可能留下建筑顶部的三分之一或五分之一光源,保留城市中一盏温馨的灯光,守候深夜晚归的儿女。
值得一提的是,规划对建筑立面的像素化照明,也提出了明确的意见,规定应小于单侧立面连续40%的面积。这在全国也是首创的。
“城市中,有的地方该亮,有的地方不该亮。比如佘山天文台要观星,周边就不能亮,东滩湿地、城市公园等生态敏感区,也不宜太亮,长期灯光使用不当会影响动物、鸟类的休憩。”丁勤华解释。
丁勤华表示,上海是全球最早开始规模化发展夜景的城市之一,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起,申城夜景越来越漂亮,成为海内外游客的必看之景。不过本市夜景也有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等问题,“比如浦江夜游线路一过杨浦大桥和卢浦大桥,就没什么可看了,其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全局性规划的引领。”
因此,这份由上海复旦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担编制的《上海市景观照明规划》应运而生。“在全球一片‘夜景灯光点亮城市’浪潮中,上海有着自己清醒的认识,意识到城市灯光并非越多越好,首先提出控制总量,这是需要勇气的。”丁勤华表示。
本报记者 金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