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为难得的是,在面对只要登台便能博得此起彼伏的掌声和喝彩时,王芝泉却在爱徒们崭露头角之际激流勇退,专心于传承与教学。很多人佩服于这份勇气和魄力,王芝泉却看得透:“我钻研多年,吃苦无数才为武旦在昆剧舞台挣得一席之地,我怎能让这一生本领失传?”
“扒门缝”的痴迷
王芝泉学戏的时候,昆剧还没有武旦组,她身量小、身段软、扮相娇俏,是老师倪传钺很看好的花旦。可她,却偏偏迷上了隔壁京剧武旦组,成天“扒门缝”痴痴地望着里面的小姐姐英姿飒爽地练功。后来,就连老师也知道了,但凡上课看不到王芝泉,到旁边武旦组门口,总能将其逮个正着。被责问时,王芝泉也理直气壮:“不是我存心要逃课,我就是看她们练功,不知不觉魂灵就飘进去了。”
到后来,王芝泉的这份痴心变得愈加覆水难收,她索性找到当时昆教组组长倪传钺直截了当:“老师,为什么昆剧没有武旦,我想学武旦。”看着她执着的眼神,倪传钺告诉她:“昆剧没有武旦,但小师弟方传芸就要来到戏校任教,他的《挡马》很好,不如跟他学。”回想第一次看方传芸的《挡马》,现今77岁的王芝泉至今记忆犹新,她说起那烙印在心头的种种美,神情就像回到青春年少时。她说:“我的《挡马》就是跟方老师学的,他也确实是让我坚定要走武旦之路的第一盏灯。”
看似“路过”的执着
在王芝泉的一众爱徒中,谷好好是特殊的存在,论排行,她既非大弟子也不是关门弟子,半路改行而来,却被寄予最高厚望。说起她,王芝泉嘴边蹦出两个字:“像我。”
要知道,世间许多“无心插柳”都乃“有意为之”,这份对武旦的“偏爱”,谷好好和当年的王芝泉是一模一样。谷好好原是唱闺门旦的,然而,有意无意的,这娇小的身影总会徘徊在武旦组的窗外。
一日,王芝泉在走廊上给学生排《挡马》,这是出很考验腿功的戏。学生们虽刻苦,可王芝泉却焦急:“她们的腿,每一条都不够软,撑不起这出戏。”瞥见谷好好走过,有学生就喊道:“王老师,让她来,她腿软。”谷好好倒也不客气,上来就开始踢腿,各个都只指眉心。直到王芝泉说够了够了,小姑娘还在那儿使劲踢腿,后来她才知道:“这孩子很早就想来武旦组,这是故意‘路过’。”
“拼命”精神的继承
师徒两人一脉相承的,除了改行的经历外,还有“拼命”的精神。武旦之路不易,经年累月,要经受的除了身体的考验还有意志的磨炼。
王芝泉是业内公认“练不倒”,是排练厅里永恒的身影。少时有梦游症的王芝泉,练到魔怔时,梦里也在练功,好多次她晃晃悠悠地就从二层床上爬下来,站在走廊尽头的落地镜前练身段。对此,王芝泉却满足,在她看来,戏里有最美的人生风景。
谷好好能得王芝泉的器重,也在于“拼命”二字。当年改行来武旦组的谷好好,身上一丝儿功夫也没有的,从头练起要比同学更刻苦。时常练到躲在厕所狂吐,但她就是咬紧牙关坚持,这也是最为王芝泉看重的:“要学武旦,就要有‘拼命三郎’的精神,武旦这条路,是艺术继承,更是精神的继承。”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