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新年,申城建城726年。
历史上,农历除夕到元宵节,都是一年里烟花爆竹燃放高峰时段。在2018年春节长假这个“高峰时段”,申城PM2.5浓度,很低,不敢说“史上最低”,起码,是有PM2.5监测记录以来的最低。
今年,申城将启动第七轮三年环保行动计划。天蓝水清,是家园梦想,更是使命必达的环保目标。
今年元月,市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提交大会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透露,2018年申城将以更大力度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制度,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建设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生态宜居城市。
事实上,2017年申城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力有效推进,河长制实现全覆盖,1864条段、1756公里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全面完成,全市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一河一策,水岸共治,洁本清源,一些郊区乡村探索推行“村居河长”“民间河长”和河道监督员,加强了日常监管。整治效果是,2017年1-9月主要河流断面水环境功能区达标率为56%,较2016年同期上升16.6个百分点,劣V类断面占22.8%,较2016年同期下降15个百分点。
2018年,申城将启动实施第七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深入推进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全面消除黑臭。坚持水岸联动、干支流联治,全面启动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四期工程,推进苏州河两岸污染治理、防汛墙改造和公共空间贯通。同时,全面推进绿色生态空间建设。在重要生态节点空间启动建设17条骨干生态廊道,利用“五违四必”整治地块建设生态林,新建林地7.5万亩。新建绿地1200公顷、城市绿道200公里、立体绿化40万平方米。
所有的环保措施,都指向一个目标——申城要加快建设更加美丽、更可持续的生态之城。在生态之城,绿色产业成为主导,低碳生活成为时尚,蓝天白云、水清岸绿成为常态。生态之城,要打造的,正是畅快的呼吸,自由的奔跑,明媚的生活。
看见这样的目标,就不难明白,为何2015年底修订的《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将禁售禁放区域从内环线扩大至外环线内,为何2016年丙申春节申城创下烟花爆竹“零燃放”新纪录后,该纪录保持至今。
戊戌正月初五,申城空气质量指数依旧平稳。市环境监测中心监测显示,虽然正月初四下午起受冷空气输送影响,申城空气质量指数由优转为良,但正月初五凌晨1时,全市PM2.5平均小时浓度仅为每立方米51微克,与前几个小时基本持平,未出现烟花爆竹燃放带来的短时峰值。市环保局表示,这表明烟花爆竹禁燃限放成效持续巩固。此前,农历除夕至正月初一,申城空气质量指数一直为“优”。其中,初一凌晨1时前后,因为禁燃措施到位,申城一度是全国空气质量最佳城市。
令人欣喜的是,今年农历腊月二十八到正月初五,申城空气质量指数从未出现过一个小时的污染物超标,时时刻刻,自然清新。其中,从除夕到初四,申城PM2.5日均浓度为每立方米25.4微克,远低于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每立方米35微克,后者为空气质量为“优”的上限,由此,申城创出自2012年监测发布PM2.5数据以来的春节同期新低,较去年同期低约20%。
正月初五,静悄悄,很美好。迎财神,申城一派祥和,与新春优质空气质量相伴的,是“绿色财富观”。烟花爆竹“零燃放”,没有了曾经爆竹炸伤的慌乱急诊,没有了燃放不慎的火灾频发,没有了震耳欲聋的烟熏火燎,也是,财神也不喜欢一个环境污染的城市,蓝天白云,水清河晏,才是人心所向。
绿色财富观,已在申城悄然萌芽,生态和谐,才是人类能够拥有的最大财富。建城726年的申城,正在迈向全球卓越城市,一个全球卓越城市,必然是生态文明的积极践行者、推动者。临近元宵,雨水节气已过,惊蛰将至,春风解冻,水獭祭鱼,鸿雁来归,草木萌发。春天,就要来了,江南,就要呈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