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是城市的一扇窗口。每天载客流量高达1000多万的上海地铁更是如此。经过“进化升级”,上海的不少地铁站融合了展现地域个性的艺术元素,成为反映上海作为国际设计之都、创新之城的时代精神风貌。
从1956年初步规划,到1993年1号线南段试通车,上海地铁起步不早,但发展速度居世界前列。不少地铁站从起初的线路设计风格趋向统一,到如今的设计上融入了很多地标特色,人们从这些车站的大型艺术装置读到了无穷的创意和巧思。
最近开通的轨道交通17号线,就是这样一条富有艺术感和历史穿越感的地铁线路。据悉,17号线全长约35公里,共有12个车站在青浦区境内,串联起了东方绿洲、朱家角镇、青浦城区、青浦新城、赵巷镇、徐泾镇、华新配套商品房基地、国家会展中心、虹桥枢纽等申城重要地区和地标。通过青浦区政府和17号线的公开招标,这12座车站之中就有11个车站拥有了艺术机构和艺术家为其量身定制的公共艺术装置作品。
这些作品可谓包罗万象,极具高雅艺术格调,却又相当“接地气”。因为装置融入了青浦的过去和未来、自然生态、人文艺术乃至民俗非遗等各种浓厚的地域特色。多元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设计手法的运用,让这一座座地铁站亦然为了人们走进青浦、了解青浦的一道道艺术文化窗口。用一位普通乘客的话来说,“坐一次17线,看一看这些地铁站,伴着地铁隆隆而过的声音,就仿佛在这里进行了一次愉快的精神穿越。”
包罗万象,从水乡非遗到魅力升级
“11座地铁站都有相对应的主题和关键词,风格内容都不一样,”地铁17号线总经理曾华介绍说,“但有一点是共通的,就是切合该站所服务的区域特色。”
比如,打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牌的徐盈路站,就以“青浦印象-水乡韵”作为主题,马赛克拼接式的墙面构图,以用印象风格的视觉语言表现青浦“产城一体、水城融合”的理念。黛青水墨构成的淡雅素净的主色调,表现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文化底蕴。艺术家还在在水乡建筑的灰色系主色调中点缀着亮丽的水乡色彩,形成美轮美奂的“水墨淡彩”格调,从而让整幅墙面构成一卷江南水墨淡彩画。
除了通过多层次空间变化,让乘客在不同的视觉角度都能体会到水墨般的梦幻动感式水乡意境之外,徐盈路的公共艺术装置还为前来观光的游客们“绘声绘色”地描述了青浦朱家角地区的摇快船习俗。据介绍,当地摇快船习俗形成于清顺治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当时的老百姓在农闲时节(农历七月二十七)都会前往位于淀山湖中的三官堂庙朝拜焚香,之后再赶回朱家角参加庙会,在必经的漕港河中,逐渐形成了以船为载体进行自娱自乐的水上竞技表演。这就是青浦非物质文化“摇快船”的由来。
而主打“人文、景观”的漕盈路站则“满江红”艺术作品,通过中国民间剪纸手法描绘出绿色青浦上善之城的美丽画卷。与古为新,用新颖的艺术和设计手法来展现当地的传统特色,是17号线一部分公共艺术装置的特点。而在表现当代内容方面,这些公共艺术装置的表现也可圈可点。
比如,讴歌改革开放主题的徐泾北城站的作品“时空印记”,以星空为背景,用浮雕彩绘形式展示青浦福泉山遗址文化中早期人类生产活动场景,折射出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与局部原始图形、原始符号、星星投影在背景交相呼应,整个场景似梦幻跨越时空。
淀山湖大道站的作品“青湖新景”,则将人们脑海中的淀山湖记忆与未来淀山湖周边的现代化城镇结合在一起,融聚着淀山湖的古往与今来、本源与发展。又比如,旨在“魅力嘉松”新貌的嘉松中路站,其作品采用彩色玻璃拼构了该地区的特色建筑风貌,展现了当下地域商业的风景,呈现出嘉松中路这一新兴的青浦现代商圈蓬勃发展的势态。同时,彩色玻璃还寓意多彩、活力与魅力,也凸显了青浦在现代商业中的变革和升级。
“有的站点体量比较大,会安排两个公共艺术装置,”曾华表示,像诸光路站、汇金路站、朱家角站、东方绿舟站都是如此。用他的话来说,11座地铁站中,每一座的都蕴藏着令人惊喜的新意,这不只是艺术家们集思广益,还有对青浦地区有着极为深入了解的父母官的智慧。比如,在东方绿舟站,人们除了能看到契合集旅游、休闲娱乐、教育于一身的东方绿洲特色的“欢乐之旅”作品,还可以看到结合自然生态与历史寓意的作品《源》。“水是生命之源”,青浦依托淀山湖水域,形成多样自然的水网河道,水资源丰富,不仅在河运和农业上有着很重要作用,其形成的自然人文景观更是无形的财富。作品《源》将天然石材与水的形态结合,以浮雕及拟真平填等手法表现清河绿水、舟欢鱼乐之景,正是青浦区党委书记赵惠琴的创意。而汇金路站的公共艺术装置之一“汇古融今”,串联起了崧泽文化新石器时代、唐青龙塔、泖塔、万寿塔、朱家角、蟠龙古镇、淀山湖、陈云纪念馆、青浦博物馆、大观园、新城等地标,可谓一气呵成,博大精深。“源”和“汇古融今”超越了艺术家的思维,为公共艺术注入了更加深厚的情感,使作品的底蕴更为深厚。
国际惯例,地铁也能成为艺术殿堂
事实上,从1863年诞生起,地铁就成了各国设计师、艺术家们施展创造力和创意的巨大艺术舞台。他们充分发挥奇思妙想,让原本满是枯燥寂寞的出行变得生动有趣起来,这些艺术作品也起到了安抚出行者心神不安、因为拥挤而感到焦虑的心绪的作用。
尤其,在巴黎和莫斯科等大都市的地铁站,你可以免费欣赏一件件赏心悦目的“艺术品”。那不勒斯或圣彼得堡的地铁站,会让你感觉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这些地铁站或抽象或华丽,或新颖或古怪,犹如一颗颗地下的宝石。
最近捉刀意大利那不勒斯市地铁艺术环线项目的建筑师奥斯卡·图斯凯兹·布兰卡(Oscar Tusquets Blanca),就打造出了梦幻般的托莱多(Toledo)地铁站。地铁站内部的墙面和地面覆盖了一层不同深浅的蓝色马赛克,让人们感觉仿佛置身于海底。天花板上凹出的区域,经过特殊亮化处理,加之墙壁色彩的反射,让地铁站拥有隧道一样的神秘感。包括威廉姆·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鲍勃·威尔逊(Bob Wilson)和阿希尔·塞沃利(Achille Cevoli)在内的多位艺术家,均从海洋生物身上发掘灵感,为该地铁站提供了切合梦幻主题的装置艺术作品。
让人过目不忘的还有德国法兰克福的博肯海默瓦特峰(Bockenheimer Warte)地铁站。来到该站的入口,如果是初来乍到的旅行者,可能还真不敢走近,因为这里看上去就像一个“车祸现场”——“车”的一半已经“陷”入地下,周围地板遭受“重击”,粗暴地开裂。设计师用这一刺激眼球的方式诠释超现实主义。
而瑞典斯德哥尔摩的地铁站也早已完成了艺术化升级。来到这里的任意一站,你会以为自己走进了一个个艺术走廊。这其中,有的地铁站的天花板吊着一个巨大的灯塔,有的车站造型呈彩虹样式,配合鲜艳夺目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为纪念古代雅典奥运会的T-Centralen站,以蓝白色调闻名,四处绘有橄榄叶。每一站都给游客不同的艺术震撼,让人禁不住停下脚步,掏出相机,记录眼前的“美景”。
虽然地铁的艺术装置,并不是促进人们出行的必要条件,但毫无疑问,城市和地铁的管理者、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们通过智慧和汗水,打破了人们对地铁站的千篇一律、乏善可陈的印象,将地铁变得赏心悦目,为城市居民和游客的出行增添了更多乐趣。而这些“国际惯例”也证明了,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地铁也可以成为一座座艺术的殿堂。
普罗大众,公共艺术是城市的名片
艺术美学固然是构成地铁公共艺术的重要元素,但创作公共艺术,尤其是地铁公共艺术不局限于此,还要考虑到方方面面。装置项目艺术总监奚耀艺表示,实际上,对于公共艺术装置安全是首当其冲的。“除了作品是否能满足管理方和出资方的要求之外,用什么材能确保公共场所大型艺术装置的安全性,是一件需要反复考量的事情,非常讲究。”与之相应的还有日常维护、保洁的问题,如果公共艺术装置虽然美观,实际却难以打理和维护,也是不适合的。
同时,作为地铁组成部分,艺术装置还要配合地铁站的整体风格。比如,17号线的诸光路站,整体造型中蕴含青花元素。因此,在制作艺术装置时,奚耀艺特别让艺术家创作了用青花瓷与水印版画的木刻板造型组成喇叭状的艺术立柱,与本站建筑外立面的青花纹饰相呼应,让整个站点形成内、外统一的中国元素的艺术风格。
此外,由于是公共艺术装置,所有的预算都需要经过多轮严格的审核。如果公共艺术装置过于奢华,在日常运行中消耗电能、水能过多,可能会引起群众和市民的非议,适得其反,也是不可取的。“虽然我们已经积累了近10年的公共艺术装置打造经验,而且合作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也都是经验丰富的‘老法师’,但我们做这些作品仍要考虑得周密细致。”奚耀艺表示,17号线的公共艺术装置作品都经过数轮修改和多次论证。方案被推翻重来也是“家常便饭”。对公司而言,打造公共艺术装置作品,其社会价值远远大于经济价值。
上海,这座城市正因为这些大型公共艺术装置的存在而变得更加美好。基于此,奚耀艺也提出:“希望国内各大高等艺术院校尽快设立公共艺术相关专业,城市产业升级、形象升级都离不开公共艺术装置助阵。”他说:“每次坐17号线,我都可以看见站点的乘客特意在这些艺术装置前拍照和自拍,我感到非常自豪。能为上海打造设计之都、创新之城的品牌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所有的努力都非常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