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目击/新民印象
     
本版列表新闻
致敬幕后英雄——~~~
     
2018年06月1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致敬幕后英雄——
手绘电影海报的匠人匠心
刘歆
李树德在上海大剧院后台进行创作构思首席记者 刘歆 摄
李树德和施元祥在上海大剧院的后台用水粉颜料绘制电影海报《碟中谍3》,海报不仅要体现电影的紧张氛围和明星的风采,还要融入电影拍摄取景地上海的城市元素。整幅海报约6米长,4米宽首席记者 刘歆 摄
李树德和伙伴们在巨型画板上装裱画纸种楠 摄
李树德和年近八旬的影院美工徐维豹交流海报创作的灵感首席记者 刘歆 摄
在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上, 李树德(右二)介绍他创作的电影海报本报记者 郭新洋 摄
李树德创作的6平方米大的《青海湖畔》巨幅手绘电影海报在上海中心大厦119层“上海之巅”观光厅展示种楠 摄
在家中,李树德和家人一起翻看多年来收藏的由他创作的电影海报照片种楠 摄
扫码观看视频 刘歆 徐鸣慧 摄制
  首席记者 刘歆

  在今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上,65岁的李树德带着由他主创,并和几位老一辈影院美工共同完成的巨幅手绘电影海报《碟中谍3》登上舞台。伴随他们的是鲜花、掌声以及全体观众和中国电影人的致敬。影院美工,这个已经消失的行业,再次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在上海最后一代影院美工的圈子里,曹杨影剧院的退休美工李树德是最年轻的主心骨。此次这幅20多平方米的电影海报,从构思、打样、画纸装裱到绘画完成历时3天,李树德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是他画过最大的电影海报。和很多默默无闻的电影人一样,影院美工堪称幕后英雄。

  李树德说,鼎盛时期,上海共有近200名影院美工。新电影上映时,每家影院的电影海报都会张贴在最醒目的位置,各有千秋,成为上海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手绘海报集商业性和艺术性为一体,体现审美的同时还要突出电影吸引观众的元素。手绘电影海报的创作,凝结了影院美工们的工匠精神。

  每当新片上映前,美工们都会带着“试片证”去影院看样片。回来后,根据电影内容进行构思,并寻找各种资料,通过艺术创作把电影中最精彩的桥段展现在海报中。因为电影档期的原因,留给美工进行创作的时间往往只有几天。所以,一幅动辄数十平方米的大型电影海报,不仅需要精巧的构思,还需要精湛的绘画功底。

  手绘电影海报的生命周期比较短,随着新电影的放映,原作几无留存。如今,只有通过李树德收藏的数百张海报翻拍照片以及档案馆中为数不多的复制品,才能感受电影海报的视觉震撼,领略手绘电影海报的辉煌。

  上世纪90年代是电影海报的黄金期。2000年后,各种炫目的电脑海报渐渐取代手绘海报,影院美工这个职业便开始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现在上海还能提笔作画的老一辈电影美工只剩下十几人。李树德说,手绘电影海报的兴衰,折射了电影事业的发展和变迁。我们见证了手绘电影海报最后的辉煌,希望这段记忆能够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电影的历史和一个时代的记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新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文体汇
   第A07版:文体汇/聚焦
   第A08版:伏尔加之波
   第A09版:伏尔加之波
   第A10版:伏尔加之波
   第A11版:伏尔加之波
   第A12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3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
   第A20版:特稿/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A22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4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手绘电影海报的匠人匠心
新民晚报目击/新民印象A12手绘电影海报的匠人匠心 2018-06-17 2 2018年06月1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