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特稿/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中国电影中的上海影像
     
2018年06月1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黄浦江、苏州河
——中国电影中的上海影像
程 波
  ◆ 程 波

  >>>编者按:

  苏州河与黄浦江的江河影像,一直是电影编导用来拍摄上海故事、描述上海文化的独特银幕语言。它们在沧桑中的变迁、在变迁中的发展;它们的优美与宏阔,它们反映出的河畔江边人们的生活情态与未来展望,是令人回味并激动的。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程波教授的文章帮助广大电影爱好者予以这方面的学术梳理。“上海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早已不局限于这一江一河的水域。长江入海口、淀山湖、跨海大桥、洋山深水港,乃至更开阔的海岸线,都逐渐成为了这个城市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品格也在不断提升,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乃至‘五个中心’的建设需求和举措,也逐渐成为上海文化软实力增长的表征。”程波教授对于上海影像未来元素开拓空间的看法是具有创见性的。

  上海电影与江河影像

  回溯历史,自1896年上海徐园第一次放映电影开始,开放、包容以及现代化的上海便与电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在其后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成为电影影像内外的重要书写对象。在中国电影史上,最早的上海影像出现在1913年。这一年,亚细亚影戏公司的张石川拍摄的一系列滑稽短片,开启了上海影像的历史。

  众所周知早期中国电影以上海为中心。民国时期,上海就是全国最为重要的电影制作与生产基地,诸多不同类型的电影的叙事空间均以上海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老上海”成为上海影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类是如《子夜》(1981)《日出》(1985)里作为十里洋场的现代都市的“老上海”,其往往是主流价值观批判的对立面,另一类是对应全球化以及中国城市化进程,作为现代摩登代表的“老上海”,出现了《阮玲玉》(1993)《摇啊摇,摇到外婆桥》(1994)《风月》(1996)《花样年华》(2000)《长恨歌》(2005)《理发师》(2006)等一批电影,构成了怀旧影像表述的热潮;另一方面,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上海”,涵盖了个体的人以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空间、社会空间等诸多层面,《大桥下面》《情洒浦江》《周末情人》《苏州河》《股疯》《美丽新世界》《夜上海》《海上传奇》等作品成了不同时间段的代表。

  在上海的影像呈现中,相对于其他地标空间,苏州河与黄浦江的影像表达更为自然地诠释了上海作为一个现代都市因河而兴、通江贯海的精神气质。河水奔流所代表的时间流动性与两岸带有历史错落感的建筑在空间上的固定性,决定了苏州河与黄浦江在上海城市叙事中的独特地位。苏州河与黄浦江的江河影像不只是静态的单一呈现与单向度表达,更多的是对城市文化想象的动态心理及情感体验的深入刻画,也是对人与时代的空间化书写。

  历史表述与个体体验中的苏州河

  吴淞江上海市区段被称为“苏州河”,它自西向东穿上海而过,最终经外白渡桥汇入黄浦江,是上海最早的航运主道。在现代上海的城市格局中,苏州河始终处于城市的边界内里,苏州河沿岸的生活群落、民居建筑以及由此形成的完整的社会生活空间是上海最初的发展中心,而后又经历了百年搭建最终完成了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的基本水域框架,在上海的发展和城市空间的建构上扮演了“生母”的角色,在历史的起起落落中经历了早期农业经济形态的传统船运、近代工业特别是纺织工业的水源和交通、现代工业化的重度开发到90年代中晚期持续到当下的河流治理,其空间景观与文化功能处于不断的动态的建构之中,其所承载的社会文化内涵也在不同历史阶段与题材类型的影像书写中发展变化,具体表现为历史表述与个体体验两个方面。

  老上海时期,苏州河影像在诸如《十字街头》等作品中有所出现,往往和底层工人的工作生活场景及工人运动场景有关,但并不多见。在老上海,苏州河居于公共租界的北端,很长一部分是公共租界与上海辖区闸北的分界线,其一方面带有“界河”的意味,一方面又是从文化和阶层上区分人群的依据。

  第六代导演,同时也是上海新都市电影代表人物李欣导演的《对岸的战争》(2008)以一个儿童的视角重述了“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时著名的“四行仓库”战役,从历史细节处着手,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与战争的联系为叙事基础,将普通百姓的生活苦难、抗击日寇的民族决心与国家军人英勇抗敌行为通过苏州河两岸的呼应联动结合起来,把父子之情、家国之情、同胞之情通过西藏北路桥连接起来,成为苏州河悲壮的历史景观,也表达出了苏州河的历史厚度与深度。管虎导演即将上映的新片《八佰》,也是处于这个历史背景下的题材,其对苏州河空间的影像表达,也让人十分期待。

  由白沉导演,龚雪、张铁林等人主演的八十年代经典电影《大桥下面》(1984)是苏州河在新时期影像表达和文化想象的很好样本。影片讲述了同住在苏州河畔的上海知青高志华和秦楠的故事,放在中国电影文化的谱系里来看,《大桥下面》具有明显的“伤痕”意味,它以现实境遇反射历史经历,重点描摹人们的互相扶助与自我疗愈。电影中苏州河畔的民居简单质朴,既具有一定的市井气息,又饱含了一种冲动和热情。正如电影中多次出现的苏州河,不断变化的视觉角度与河水本身的动态结合在一起,成为从历史中走向现实的个体现实映照。在空间表现上,局部的狭窄的苏州河两岸的居民街道,在影片结束的时候被逐渐拉开至大全景的现代的广阔的上海街道代替,是个体心理空间变化的明喻。

  黄浦江的文化特征:

  开放性与多元化

  黄浦江与苏州河所代表的上海内里的城市空间与文化想象不同,黄浦江的文化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开放性与多元化。自开埠以来,黄浦江就蕴含着中西结合、融会贯通的文化意味。黄浦江对上海城市空间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影响则主要在近现代,并且逐渐成为上海现代主流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代表,在上海城市文化结构中扮演了“主外的父亲”的角色,是上海这座城市的“面子”。

  在老上海电影中,黄浦江往往是现代性想象与焦虑的符号。《马路天使》外滩从地上到地下这第一个的镜头就把黄浦江“钉”在了现代性想象和焦虑并存的位置之上,后来赵丹去黄浦江和苏州河交界位置上的摩天大楼(今天的上海大厦)找律师的桥段作为一种乌托邦和反乌托邦的想象出现在电影里。《新女性》中有一组平行镜头,一边是百乐门里的歌舞,一边是女音乐教师带着女学生们演唱着《黄浦江歌谣》,同时通过分屏呈现黄浦江上及外滩的都市景象。很明显,在这里,“黄浦江”成了现代化、社会精英主流、乃至男权的象征,也成了反思阶级压迫、现代性压抑和男权压抑的对象。另一个相关的方面,在老上海,黄浦江既是上海的门户和面子,也是上海的边界。浦东人和外地人一样,坐轮渡通过黄浦江来到浦西,都叫作“去上海”。这种“边界”的意味也具有明显的现代性想象和焦虑:一来,国际化的大上海从这里开始,十里洋场在它的西岸,外来的物质和多元文化从这里进入,黄浦江连着大海,这让人自豪、开放并对未知空间和未来充满着想象;二来,黄浦江上外国商船、邮轮乃至军舰和本土的小舢板并置,而且作为边界区别着空间,同样也可能区别着人群,用一种阻隔的方式。所以,旧时代,黄浦江之于上海的文化意味,是具有这样的悖论的。

  由黄佐临导演的《黄浦江故事》一片(1959),主要讲述了从清末到新中国建立等不同历史时期黄浦江两岸普通劳苦大众的生活以及历史转变,以历史化的表达方式,全景式地呈现了黄浦江两岸的空间景观。《情洒浦江》(1991)同样以黄浦江为故事中心,其叙事核心在于国家主导下南浦大桥的成功建设就是新的历史时期上海崛起的象征。虽然仍以家庭为人物结构设置的基础,但与《黄浦江故事》历史性的叙述不同,它主要以现实为表达对象。影片以南浦大桥的工程建设为事件中心,表现了与国家建设发展息息相关的当代上海工人个人情感的矛盾、现实和理想的冲突,有效展现了新的历史时期上海工人的精神风貌,以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式表现了改革开放之后处于社会变革之中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发展与变化。

  而第六代导演更习惯于从个体性、青年性的角度进行微观表达。王全安的《团圆》(2010)的故事则完全是以现实之下个人的情感纠葛来回应台湾老兵与一个上海家庭之间的历史伤痛与现实纠葛,黄浦江在电影中成为情感纠葛的历史源头、当下回望以及再次别离的复杂情绪的主要空间承载者,流逝的滚滚江水更多是离愁别绪的意象表达。贾樟柯导演的《海上传奇》(2010)对苏州河与黄浦江动态影像空间建构上来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与意义。影片以历史影像对比和个体文化体验为切入点,在虚构与现实之间,将苏州河与黄浦江的历史经验和文化变迁作出了比较。突出城市体验者的自我言说,试图营造一种共时性的空间概念。外滩的建筑工地、影剧院,正在建设中的世博园,呈现了上海大部分特色鲜明的地理坐标,并最终以游走和引入的方式带出电影里的17位体验者,通过他们口述历史,时间跨越20世纪30年代直到2010年,在“话语空间”和“故事空间”之中完成表征与体验的深层次心理互动。更为重要的是,结合当下上海城市空间的文化状态,从《海上传奇》的影像中我们也会发现,曾经作为内里的苏州河在文化形态上逐渐向现代感更强的黄浦江靠拢,与黄浦江一起构成当代上海城市空间的全新景观。同时,苏州河上已然存在多年、黄浦江不断出现的“桥”,连通着江河的两岸,也承载着社会阶层和文化心理上的融合与连通,对于我们理解这个城市提供了另一个相关的角度。

  未来想象

  关于苏州河与黄浦江影像

  不论是苏州河还是黄浦江,其物理和文化上的差异与作为城市空间里的河流的共性同样重要。如果把苏州河与黄浦江的影像表达置于中国传统“江河叙事”文化体系中来看的话,相对于它们在现实中对上海城市空间建构的重要性而言,其影像呈现的力度和广度仍显得不足,这也让我们对未来上海电影中的黄浦江和苏州河有了更多的期待和遐想。同时,还有两种变化可能会对此有影响:一方面,上海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早已不局限于这一江一河的水域,长江入海口、淀山湖、跨海大桥、洋山深水港,乃至更开阔的海岸线,都逐渐成为了这个城市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品格也在不断提升,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乃至“五个中心”的建设需求和举措,也逐渐成为上海文化软实力增长的表征。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于未来上海影像中出现的苏州河和黄浦江的想象似乎也会随着现实的变化而变化。在一段时间里,黄浦江贯通工程而形成的城市沿江景观带不断从外滩、北外滩、老码头向上下游延伸,不论是身处其中的两岸建筑、绿化、公共空间,还是从私人空间里可以看到的黄浦江,这一景观带作为城市现代化进程和绿色可持续发展代名词,依然会在影像中以一种奇观化、符号化的方式被呈现,其在影像中视觉中心的位置还是会凸显。苏州河两岸的景观公园、健身步道、房地产开发以及老仓库老厂房改造的艺术区不断涌现,也会将相对狭窄的苏州河“连通”和“拓宽”。而且,随着电影对城市空间呈现手段的丰富,运动摄影、水下摄影,乃至“飞越上海”式的航拍会给黄浦江苏州河的影像提供新的视角,产生新的奇观性。

  就如同电影从开始时候的影像奇观变成了叙事艺术的情况,城市的代表性的空间影像在电影里最终还是会穿过奇观化的迷雾,为故事服务。如同泰晤士河之于伦敦,塞纳河之于巴黎,黄浦江和苏州河之于上海,在成为一种奇观化的代表性景观之后,会成为以一种不动声色、无需炫耀的城市代表景观。再进一步,它们除了跟这个城市的整体有关,还要跟生活过在这个城市里的个体有关,还要进入他们的生活和故事,成为一种无言的在场者,要在人与空间的移情互动中,成为这个城市散发出来的迷人气息和人性温度的载体。所以,在未来的上海电影里,有关黄浦江和苏州河的影像呈现与文化想象,不可能是孤立的,而是要跟人、跟不断涌现的动人的“上海故事”乃至“中国故事”结合在一起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上海新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新视界
   第A05版:新视界
   第A06版:文体汇
   第A07版:文体汇/聚焦
   第A08版:伏尔加之波
   第A09版:伏尔加之波
   第A10版:伏尔加之波
   第A11版:伏尔加之波
   第A12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3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8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
   第A20版:特稿/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A22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4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黄浦江、苏州河
新民晚报特稿/星期天夜光杯A20黄浦江、苏州河 2018-06-17 2 2018年06月1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