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贯彻新时代再出发的精神,不断创新办节机制,加强自主品牌建设,致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呈现了焕然一新的面貌。“永远的画面——改革开放四十年电影海报展”预展期间市民即踊跃参观;电影节面向全球的参赛参展征片,共有来自108个国家和地区的3447部影片报名;电影节首日签约成立了由来自29个国家的31家电影节机构组成的“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还将首次举办“一带一路”电影周;约500部中外影片在全市45家影院展映,更是引起了广大观众的热烈反响;电影市场则吸引了各国电影机构的关注,参展的买家卖家数量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本届电影节还进一步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在市中心的市民活动场馆和松江区举办面向广大市民的公益惠民放映活动,一大批参赛参展影片将走出影院面向市民免费展映,海内外剧组也将纷纷登台亮相,与热爱电影的观众进行互动交流,各类社区放映和导赏讲座更是此起彼伏。
在昨晚的金爵盛典上,姜文携金爵奖国际评委集体亮相,大导演、名演员、制片人一字排开,而台下也坐满了名家大腕。除了远道而来的著名演员尼古拉斯·凯奇和克里斯托弗·瓦尔兹等,昨晚舞台中心最耀眼的,还有三位最平凡、最普通的电影工作者。
胶片修复师胡玉娥从事胶片物理修复已经35年了,至今已经修复了2000多部电影。由她带领的团队修复的《画魂》等老电影,将在本届电影节4K修复单元展映。“我的团队一共只有四个人,上海也只有我们四个人在做这项工作。”她说,”胶片修复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房间里飘散着刺鼻的异味,因为我们对胶片有爱,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所以我们会坚持,将修复事业传承下去。”
80后小伙张国辉从事的是电影字幕译校工作,管虎的《老炮儿》、谢晋的《芙蓉镇》《牧马人》《天云山传奇》《大李小李和老李》《女篮5号》的英文字幕,都出自他的译笔。张国辉从小就喜欢模仿,曾梦想当一名演员,“演员演什么像什么,翻译也要译什么像什么。我在翻译时常常会想象自己是主角,对着翻译稿念台词。”张国辉说,现在每翻译一部电影,他便觉得自己也是在参与一部电影的创作,感到很满足。
李树德是原上海曹杨电影院的美工师,曾画了近千幅海报。“画电影海报,一般要先看电影了解剧情,然后千方百计地找资料,设计小样,自己觉得满意了,再正式开始画,色彩、文字、排版等都要经过精心设计,每一幅海报都倾注着我的心血。”随着时代的发展,手绘海报这个工种渐渐消失了。但这次,李树德和他的同行们又为电影节特别绘制了《碟中谍3》海报,“影片里选取了很多上海的场景,我是一个上海人,也是一个电影人,所以我想把这幅海报送给上海国际电影节,献给爱电影的人。”话音刚落,掌声再一次响起。 首席记者 孙佳音
马上评
城市的表情
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式昨晚举行。从昨天上午起,连非中心城区的电影院也出现了满座的盛况,大堂里,影迷来来往往,不少人商量着下一场去哪个影院继续赴电影之约。
事实上,早在一两个月前,影迷们就开始关心起陆续推出的上影节排片表;20天前就开始安排各自的观影日程;2周前启动抢票……在影迷的心中,上影节早就启幕了。
一年一度的上影节是集中展现上海文化品牌的国际盛宴,电影则是平凡生活中的精神加餐——虽然无缘当面见到心向往之的导演、编剧、演员本人,但是可以凭着他们的作品,将日常生活“点石成金”。无论遇到烦恼、挫折还是幸福,都可以在光影里留下自己的眼泪和欢笑,感受生活的美好。
电影让城市流动了起来。人们奔走在去看电影的路上,连电影院旁的餐厅也被影迷加到了“攻略图”中,影城周边的小马路一时成了停车“热点”。虽然有些经典电影的台词早已烂熟于心,有些“小众片”的细节也早已了然于心,但影迷们还是愿意与同好在影院里共襄盛举……
如果说坐晚班飞机回上海降落前的刹那,可以观赏到上海的璀璨夜景,那么电影则使上海这座城市有了生动的表情。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