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端午“小长假”,生态环境部官微连续三天通报了中央环保督察组查实地方虚假整改的情况。这说明,环保督察始终保持着高压态势,环境整治来不得丝毫敷衍或作假。
在生态环境部的通报中,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河上治污“走捷径”、33张罚单难阻河南省洛阳市新义煤矿违法排污、江西一些地方污染反弹问题突出……曝光出来的这些问题中,地方政府的失职尤为刺眼。例如在新义煤矿违法排污一事中,督察组就指出,当地的属地责任落实不力,敷衍整改,在中央环保督察现场仍有基层领导干部为企业“站台”。“环境执法重形式、走过场”,别看开了33张罚单,其实主要以督办通知为主,没有充分运用查封扣押、按日计罚等执法手段。
不去动真格、花力气整治环境,反而搞些“小动作”应付考核,甚至对违法企业包庇纵容,这些环境保护中的“假整改”现象,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敌。“假整改”之后,纸面好看了,实际问题还在,不仅于生态环境保护无任何增益,还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对于“假整改”,必须“真问责”。据新华社报道,5月30日至6月7日,第一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6个督察组对10个省区实施督察进驻。截至6月14日,被督察地区已问责630人。督察组陆续向社会公开了一批“表面整改”“假装整改”“敷衍整改”的问题,曝光不留情面,自然受到了群众好评。对那些损害生态环境的党政干部,对那些整改不力、敷衍塞责,甚至为违法企业提供“保护伞”的党政干部,必须严肃处理、终身追责。
环保督察“回头看”,看的就是有没有真整改。这一“看”,问题还真不少。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环保督察之“严”,有利于督促各部门和各级党政干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一些原本仍抱有侥幸心理的污染企业,也将不得不调整预期、改变做法,走到守法的正道上来。“假整改”的路走不下去,才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