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炎炎夏日,当你看到一辆辆环卫作业车不停地清扫马路,一辆辆洒水车为城市送去清凉时,你知道环卫工人是如何顶着高温酷暑勤奋工作的吗?本版中的主人公来自杨浦区,——他和她,是大上海环卫工人的一个缩影。他们为城市的洁净与美丽而奉献着新时代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其实是我们各行各业都需要的。
70后 带头大哥——吴炜
吴炜,无疑是杨浦区环发公司一分公司三代环卫人“工匠”精神的引领和践行者。1975年11月出生的他,2007年1月作为专业技术人才引进调入环发公司一分公司工作,现担任公司车管部主任兼机修车间主任。
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环卫汽车维修生产一线的“老大哥”,勤勉的吴炜认为,既然自己选择了环卫这个职业,就必须恪尽职守,踏实工作。保证每一辆环卫车辆能够以最佳的车况,行驶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前些年,他发现有大批垃圾清运拉臂车的离合器经常出现故障后,经过认真研究和仔细分析,通过大量的实验对比,终于攻克了维修配件无法相互兼容现有原厂总成的技术难题。立即对该类型的车辆做了严格划分,建立了一车一档的工作资料台账,对每种车型都进行详细的配件分批编号,杜绝了不同品牌的类似车型对不同配件的兼容程度的障碍性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拉臂车维修后的使用率。
2010年夏天,公司引入新车型的后装式垃圾车辆较多,但是车辆原始设计和实际操作中存在技术隐患,高温下的腐烂垃圾经常引起油缸磨坏。经过他的技术革新,他重新设计改装了油缸保护罩的式样,杜绝了技术设计上的弊端,为单位节约了大量维修成本。
近年来,由于年轻人不屑于从事“蓝领”工作,环卫机修人才严重短缺。吴炜为队伍的青黄不接而焦虑。他在积极招揽年轻人加入环卫机修行业的同时,想方设法做好机修队伍的稳定。他经常在班组会上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80后、90后这代年轻职工,向他们讲述作为一名环卫机修工人的荣光。他在日常车辆维修的过程中亲力亲为,强化现场管理。你在车间里,可以从早到晚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2017年,吴炜被上海市人事局和市行业协会授予首席技师”称号,并被公司评选为优秀党员,成为环卫行业一名优秀技能人才。为了充分发挥吴炜的传帮带作用,杨浦区绿化市容局成立了“吴炜首席技师工作室”。如今,眼看着自己精心培养的80后、90后一代年轻职工开始挑起了工作重任,他这个“带头大哥”内心充满着喜悦之情。
80后 勤奋小哥——纪玮
性格内向、踏实的纪玮,出生于1988年3月。戴着眼镜的他,镜片后面忽闪着智慧的灵光。纪玮担任环发第一分公司电工组组长, 刻苦钻研车辆维修技术是他最大的特点。2007年从上海市环境学校毕业,进入了杨浦环境发展有限公司第一公司机修车间电工组做学徒工后,他从来没有放弃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在这些年的工作中他一直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技术。为尽快掌握修理技术,他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自学维修理论知识,一边吃饭一边还捧着专业书在研究揣摩。遇到维修方面的技术难题,他经常到网上去查阅相关资料。通过不断地对维修技术刻苦钻研,仅用了短短一年时间,在2008年他参加上海市汽车维修电工竞赛,取得了由上海市劳动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汽车维修电工高级工证书。
环卫车辆使用年限长,导致车辆状况差,有些线路已经全部老化。这就要求每个修理工对每台报修车要详细认真检查,各部位要严格保养维修,决不能麻痹大意。纪玮在维修保养中,运用自己在维修后装式垃圾压缩车上的经验,自行模仿了一套车辆线路装置,改装车辆的手油门,让驾驶员可以自动调节垃圾车的转速,更好发挥出汽车装卸垃圾的性能,让操作更加自如。这不仅降低了驾驶员的工作强度,而且大大提高了压缩车辆的工作效率。有一次一辆五十铃5吨平板车,电源送不到高压油泵,车辆不能启动,需要拖至维修站进行修理。正值高温季节,大量的垃圾发出“焦虑”的信息,纪玮放弃休息时间,硬是趴在车身上,几十米几十米地仔细检查每条线路的来龙去脉。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两天的努力,终于排除了车辆故障,让车辆重新投入到生产,同时也为单位节约了将近万元的修理经费。
作为“承上启下”这代的纪玮,2016年他获得了上海市绿化市容行业劳动竞赛先进个人荣誉。其率领的“青年突击队”也多次获得团区委的表扬,并被授奖“青年安全示范岗”荣誉称号。
90后 敬业小弟——王梦凡
1993年5月出生的王梦凡,是个充满朝气的阳光男孩。2011年7月进入环发第一分公司工作,现担任一分公司机修班汽车维修电工。说实在的,一个90后上海小囡,能够甘愿在环卫行业做一名又脏又累的汽修工人,还是让笔者有点“惊诧”的。因为,在当今社会里,这样的年轻人毕竟还是不多的。
“你怎么会想到从事环卫这个行业的?”
“初中毕业时,母亲替我报考了上海市环境学校,学了汽车修理这个专业。”
“想过跳槽吗?”
“当然想过!社会地位低,工作辛苦,工资少。”
“那为何直到现在还没跳走?”
“因为单位领导和师傅吴炜对我很好,他们用真情留住了我。”
一问一答,王梦凡的回答始终是那么简单自信。
其实,他所从事的汽车维修电工是整辆汽车中科技含量最高,修理最复杂的岗位。他靠着自己的勤奋努力,从最初的一名环卫中专毕业的劳务工,迅速成为技术骨干。他认为既然选择了这个职业,应该尽心尽责。每逢法定节假日,身边的家人朋友沉浸在飞奔各国各地度假的喜悦中,而王梦凡却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有空暇时,才一个人默默刷着朋友圈游世界。每年的战高温季节,他冒着40多度高温在大棚内抢修车辆,娴熟的修理技艺,换来了驾驶员满意的笑容与肯定。
2011年王梦凡进公司的时候,正逢维修力量青黄不接,老职工文化水平低,对日益更新的车辆设备自己也是一知半解,能传授给王梦凡的技术更是有限。他便去网上、去图书馆、去兄弟单位学习先进维修技术,努力为自己“加油充电”。2017年5月的“高师带高徒”活动中,他拜汽车维修首席技师吴炜为师,成为技师工作室的一员,刻苦学习车辆机械维修,打破了环卫汽车维修方面机电分家的惯例。
王梦凡所在的电工组只有6名职工,负责73台生产车辆的维修工作。他们中一半是55岁以上的老职工,很多高强度的维修工作无法胜任。每当这个时候王梦凡就会默默地接过报修单,拿起维修工具主动承担起这些维修任务。2016年上海市开展的交通大整治工作中,他所在的电工班组积极配合杨浦交警支队对环卫车辆的改造。王梦凡发挥了关键作用,经过他所在电工班组的刻苦专研和不断努力,在多方协作下开发了环卫车喇叭断电延时继电器的装置。此装置有效杜绝了环卫车驾驶员乱按车辆喇叭的交通违章行为。受到了市交通委的好评,为环卫工作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随着各方对环卫大型作业车辆在行车安全方面的要求不断提高,他又与师傅吴炜紧密协作,他们尝试在大型作业车辆上加装语音提醒的装置取得成功,这使环卫作业车辆在行车上更加安全,作业水平不断突破。
采访结束时,忍不住关心地问王梦凡:“有女朋友了吗?”他爽朗地笑道:“有了,在保险公司工作。”那一刻,他的笑容十分灿烂。祝福梦凡!
王梦凡觉得环卫事业给了他展示自我价值的舞台,那他就要在这个舞台上放射出光和热。我想,当初王梦凡的父母为他起梦凡这个名字,也许是期望自己的儿子是个构筑平凡之梦的年轻人吧。今天,他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获得了杨浦区绿化市容管理局授予的“十佳城市美容师”称号,在环卫事业这个平凡岗位上放飞自己的梦想。
“马路天使” ——沈美兰
2000年,27岁的沈美兰从江苏宿迁来到上海海杰保洁分公司,报名参加环卫清扫工招录。当时,单位里一位班长见她身材瘦小不想要她:“这么小的模子,一看就是吃不了苦的。”但见其意志坚定,便勉强同意了。第一天清晨,沈美兰拿着扫帚在马路上清扫时,便暗自对自己说:“我一定要争气,做给班长看看。”
从这天开始,她每天都比别人早半小时到岗,等同组的其他人来上班时,整条街她已经扫了一半。她说:“我个子矮小,干活干不过人家,必须得早点到。”一条路,第一遍扫下来,能清扫出9车垃圾,这通常是四个清扫工人的工作量。2005年,沈美兰因工作表现突出,被任命为清道班民工组长,她负责保洁的地段属上海市四个市级副中心之一的五角场环岛商业圈。为重点保障这块五角场中心区域的环境卫生,沈美兰把自己总结出来的清道保洁经验传授给每个清道工,让大家熟练掌握,注重清道作业服务标准,规范化操作。比如她感到雨天是道路清扫效果最好的时机,雨下得越大她干劲越大,有熟悉的居民劝她雨大躲一躲,她却笑呵呵说:“雨天洗刷道路机会难得”。遇到突发情况,沈美兰总是冲在前、干在前,特别是渣土散落、沙石散落、搅拌混凝土散落,污染道路距离长、量多的情况,她总是及时赶到现场组织清扫、冲洗道路,直至恢复正常交通为止。天天在一条路上扫,五角场周边居民都认识她。很多人让她上饭店打工,可以赚多点钱,但她觉得扫马路的工作最让她感到踏实。她爱自己的工作。
2013年,沈美兰被评为“全国优秀环卫工人”,2015年,她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今年年初,沈美兰作为市人大代表参加了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开始关心、考虑垃圾分类如何从源头开始做起、小区增加老年活动中心、五角场公交站线路设置等国家大事,沈美兰把自己这些年来从身边听到的百姓心声汇总起来,为城市环境卫生治理建言献策,为广大农民工养老、住房等利益发声。 2018年6月13日是沈美兰终身难忘的一天,下午两点,她特意穿着崭新的蓝色环卫工作服,来到控江路街道派出所办理户籍落户手续,她是杨浦区第一个落户上海的环卫工人。凭着手中的一把扫帚,沈美兰成为了新上海人。为了这一天,她等了整整18年。如今,沈美兰最大的心愿是继续留在她最热爱的环卫岗位上。“我还有五年就退休了,但我还想再为大上海多扫几年马路,直到我扫不动为止。”
目前全上海共有环卫工人5.6万人,奋战在环卫一线的将近5.2万人,其中非沪籍的外来务工者约2.2万人。年龄结构中,30岁至50岁约2.9万人,50岁至60岁约2.1万人,30岁以下约0.6万人。最近,党中央提出了要提高一线技术工人的政治和经济地位,进一步弘扬大国工匠精神,这无疑给广大的“蓝领”增添了巨大动力。(文中照片均为朱良城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