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夏天还舍不得走,在晴空里嚣张着气焰。早晚微微的凉意已经在提醒着人们:秋天到了。一年四季中,心头之好就是秋天了。没有春天的乍暖还寒;没有酷暑的烈日当空,没有冬天的阴冷潮湿。秋天的热是温和的,凉意也是悠悠的,像极了中年的模样。
秋天之于我,有两件顶顶重要的事情:上海旅游节+中秋节。
在没有成为旅游媒体人之前,我在大学时代里体验过一次旅游节,那应该是我对旅游节最模糊的记忆。那一次与旅游节相遇,原本以为是偶遇;却没有想到,毕业后,一脚踏进旅游媒体,年复一年参与起旅游节来。在旅游节里采访的人有多少个了,大约是数不清了。许多并肩一起采访的小伙伴也都在岁月里走散了。但是有些片段却记忆犹新。
人们很早就开始等待在马路两边了,踮起脚尖,望着大时代广场拱门前的灯光闪烁,像是孩子等待着冰激凌。有一对姐妹每年都来。她们先后从淮海路上嫁出去,成家后每年都掐着看花车的点回到娘家来,陪着父母在淮海路上看花车。这是一家人秋日里最大的仪式。转眼,老房子拆了,父母走了。姐妹俩约定,每年花车巡游,还来这里。她们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从城市的两端赶到淮海路上,只为在人群里看一眼花车。
旅游节过半,大概就要中秋了。要是遇到天气合适,桂花就差不多在这个季节开了。少时不懂赏花,总是觉得花开了落落了开年年如此,不过如此。慢慢的,就体会了花的好。顺风顺水又一年着实不易,可以看见樱缤纷,荷玉立,桂碎金,梅傲雪,本身就是妙事一桩。
有花好,自然还有月圆。
一年月圆数回,未必在忙碌里记得抬头。但中秋,总是要抬头看看月亮的,仿佛那些故去的人在月亮里朝你微微笑。每每中秋来临,口袋里总有一张月饼票还没有兑现。于是赶着点去拿。一家人挤在车子里,穿过城市的夜色去领月饼。匆匆下车去拿,再匆匆上车。小孩子好吃,在黑漆漆的车子里迫不及待地打开来吃。于是,你一小块,我一小块,分享得有滋有味。
少时,我不与父母住在一起,我们分别居住在两座城市里,二十多岁的光景才团聚。那时交通不便,也没有什么中秋小长假,那时候,要一起吃月饼,也是奢侈的事情吧。
旅游节里有一档经典节目,叫唐韵中秋,选址在上海市区少有的江南古典园林桂林公园。这里当年是上海滩大亨黄金荣的私人别墅。月色是古代造园生境中重要的内容。这一天来此地,实在是恰如其分的。月色下的回廊,草坪上的八仙,茶香萦绕四教厅,处处金桂流芳,诗韵雅集,满是芬芳。
去年中秋,全家去了桂林公园。那日,月色极美。薄薄的云,长长短短依次从满月上飞过去,好像神仙的衣袖。我家大小姐在公园里好奇地看着,草坪上摆着茶席,茶艺师秀手一双,在杯中泡出一朵朵莲来;有大师在吹陶笛,听不懂的古音,却也醉了。孩子喜欢逛摊子,一会儿看着手工的纸灯笼,一会儿又看上了画团扇。一把透明的扇子拿过来,描上图案,涂上颜色,一坐下去大约就要三四十分钟。于是就陪着呗,打什么紧呢,能耐着性子陪着学奥数,默单词,写作业,怎的就陪不了画扇子。这样静默的月色亲子好时光过几年也许就成为奢侈的记忆呢。孩子大了,自然有不需要你陪的道理了。
遥想那时,二小姐还在肚子里,这会儿转眼已经满地乱爬,可以抱出去晒月亮了。
今年的月色,不晓得美不美呢?
十日谈
我们的节日
责编:刘芳 龚建星
度过傍晚美妙一刻,明请看本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