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9月2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点心二三事
范若恩
  范若恩

  但凡精致的,需向高档地带寻,要烟火气足的,则需向街头巷尾觅。如西点,最好是去淮海路那几家高大落地玻璃窗透出柔和灯光的老字号;而生煎和锅贴,就需去半露天的店面。黝黑掉铁渣的熟铁锅,竹刷子刷水,腾腾热气,配合着师傅的吆喝,散入空敞的街头巷尾,既是广告,又不会留任何油烟。一旦进入商厦,拘束得紧,气氛和口味就都差很多。

  很早就注意山阴路的一家生煎店,两间小小的门面,一家卖生煎锅贴,一家卖面点。人说生煎锅贴就吃一块皮,他家锅贴生煎撒满葱花芝麻,煎得底皮焦黄松软,一口咬下,浸满肉汁,外焦内软。店门面虽小,却干干净净,雕花仿红木的桌椅,配几幅字画,江南小店的情调。老板无雄心大志,几十年只做邻里生意,守着两间小店,却做得极为细致,一至餐点,附近的邻居蜂拥而至,热闹非凡。墙上挂着一个条幅,“海上第一肉”,丝毫不掩老板的得意心情。

  另怀念的是小时候吃的武汉一家弄堂口锅贴。冬天随父亲去中山大道黄石路一家浴室泡澡,最期待的就是浴后吃这家的锅贴。浴室是在一个弄堂里,门口有一家倚墙建的锅贴摊,厚厚的帆布帘挡住弄堂口的风寒,油锅里吱吱作响的锅贴,让刚洗浴饥肠辘辘的人食欲大振。与上海锅贴放肉皮冻不同,它是萝卜肉馅,纯粹靠本身食材煎出汤汁,另带一股萝卜的清爽,百吃不腻。

  偶尔父母还带我去江汉路一个极小的门面,里面卖的是各色苏州糕点。尤喜玫瑰色镶着瓜子的糯米年糕,白色镶蜜饯的松糕,一个细腻,一个松软。另就是小学课间时吃的竹节蒸糕了。铃声刚响,一个大叔便已挑着担子站在校门外,他熟练地向炉上蒸着的竹节中放入白色糯米粉和水,另撒一层红糖,香味飘得很远。大家排队等着,寒风中吃一块从竹筒中倒出的热气腾腾的蒸糕,糯米和红糖的香甜直透胃中,浑身暖和。

  后到糕团的起源地江南读书工作,却未吃到如此美味的糕团,感觉大都已经商业化,用料不是特别细。唯一次去常熟,偶然在临河的老街看见一间老房子卖糕团,还是旧时店面模样,一个老旧木柜台横在门口,不让你进去,另挂一块小黑板,写着今天供应糕团的品种。知道这肯定是一家不做商业旅游生意、几十年只服务邻里的老店,遂买几块松糕,携至学校就迫不及待借锅一蒸,果然少时香味。

  至于月饼,小时候武汉流行苏式的,大概当时经济条件有限,苏式月饼小巧,耐放。但存放久的苏式月饼对我却是可怕的经历。隔着锃亮的玻璃纸就已透出陈油气味,一口咬下去满口的糖、硬硬的五仁或者蜜饯,然后油腻腻酥皮飞落,地板打扫半天。长大一点,开始流行粤式月饼。个大,馅满,油浸在绵的馅和皮里,口感细软。直等在上海了,才知道酥皮月饼要吃现烤的。刚出炉的香脆新鲜酥皮和软软的馅,反差极大,再配一壶碧螺春,可消磨一下午。上海的聪明在于将鲜肉、萝卜丝甚至各种出乎意料的咸馅料都放入饼中,多出浓浓的市井欢乐气,让在别的地方一年作为文化纪念才吃一次的月饼,天天香飘满城。最近买老正兴仿扬州三丁包烤制的三丁月饼送给一位广州老师,她午后飞广州,说她父亲当晚就吃一个,赞不绝口。希望上海的月饼哪天也能进入粤式月饼的核心地带,乃至走向全国。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综合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5版:文体新闻
   第A16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2版:设计之都/国家艺术杂志
   第A23版:新民健康
   第A24版:新民旅游
   第A25版:新民旅游·广告
   第A26版:旅游资讯
   第A27版:旅游资讯
   第A28版:旅游资讯
   第A29版:旅游资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旅游资讯
   第A32版:阳光天地
   第ZF01版:中缝4-29
一百六十张会客单
点心二三事
“李鬼”的“戏台”
游走古镇
台风涂鸦
区别形型
新民晚报夜光杯A20点心二三事 2018-09-25 2 2018年09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