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新学期,华东师大第二附属中学前滩学校、浦东新区冰厂田前滩幼儿园都亮相了。家门口就有优质教育资源,真是太好了!”
——浦东两岁孩子家长吴女士
家门口就有好学校,看病不用跑市区大医院了,居家养老的老人可以享受“熟人”服务,家门口就能享受高品质的“文化大餐”,社会保障越来越完善,出行越来越方便……十九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年来,上海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公共交通、社区文化等方面新建了大量基础设施,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加充实。
就学不再担忧
家门口有了好学校
今年秋季开学,上海新增90所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可扩充办学规模1940个班级。记者发现,今年新增的中小学、幼儿园中,有76所位于城郊接合地区和郊区集镇,占新增学校总量84.44%,其中包括43所幼儿园、32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1所高中学校。不少新开办学校有“名校基因”。今年新开办学校中,有28所幼儿园、10所小学和9所初中共47所学校为原有学校开办的分校(分园),这些学校通过在区域内部或对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与拓展,实现分校高起点办学。还有11所新开办中小学、幼儿园,通过引进或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施办学。基础教育还纷纷引进高校教育资源合作办学。今年,宝山、闵行、嘉定等区分别引进上海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教育资源,合作举办上海大学宝山外国语学校、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永德实验幼儿园、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闵行第三小学、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定小学和上海大学附属南翔高级中学等公办学校(幼儿园)。
上海持续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上海坚持把托高底部水平作为促进教育均衡的重中之重,通过实施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新优质学校创建、品牌学校赴郊区对口办学、郊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等方式有效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学校间办学差距。义务教育合理布局、均衡发展的格局已基本形成。
看病不再远行
医联体及时救病人
古稀之年的吴老伯家住金山卫镇。老人去年突发胸痛,家庭医生通过心电图检查发现有急性心梗症状,随即联系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心血管科,社区、医院启动“胸痛中心绿色通道”。不到半小时,吴老伯被转至金山医院,得到及时救治。由金山医院牵头的远郊医联体,让辖区居民问诊不再出远门。
过去,金山孩子生大病都要跑市区,现在不必这么麻烦了。因为金山医院是“复旦儿联体”的主要成员之一。目前,医院儿科可开展小儿胃镜、核磁共振检查,年例数在30至50例以上,极大地方便了金山区及周边的患儿,并逐步达到与儿科医院同质化水平。
金山区地处远郊,两年前,由区卫生计生委牵头,金山医院与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打造医联体,使居民享受到了双向转诊的便利。市卫生计生委最新数据显示:全市已组建40多家医联体,本市所有三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参加了各种形式医联体建设。其中,参加医联体建设的二级医院达到83家,占二级医疗机构总数的79%,有效推动了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基层服务能力明显改善,整体医疗服务效能得到优化。
近年来,上海以“完善平台功能、建立基本标准、健全激励机制、构建家庭医生制度”为目标,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截至2017年底,全市常住居民家庭医生签约率逾30%。全市有30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1+1+1”签约服务试点,覆盖总量的100%;“1+1+1”签约居民超过340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256万。
养老不再焦虑
身边熟人送饭上门
中午11点,虹口区江湾镇忠烈小区的倪阿姨家门铃准时响起。老人开门从小区物业工作的朱师傅手中接过冒着热气的饭菜,午餐是爽口的绿豆芽、酥软的大排……倪阿姨和老伴直夸“味道不错”。倪阿姨今年77岁,患有糖尿病、心脏病等多种疾病,81岁的老伴王伯伯患过脑梗,老夫妻俩不愿意去养老院,选择了居家养老。“年纪大了,买不动也烧不动,午饭有熟悉的人送上门真是太好了。”
今年10月,江湾镇街道试点“物业+”居家养老模式。整合物业、专业养老机构、社区医院、助餐公司、居委会等各方资源,由物业人员利用碎片时间为小区老人提供助洁、助餐、助医等服务,让老人在家里就能享受“身边人”的上门服务。
虹口区老龄化程度是上海之最。去年下半年起在广中、欧阳和曲阳路街道试点,由政府购买服务,引进专业化社会组织,针对失能失智老人的居家养老推出“养老服务包”,包括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去年试点的“养老服务包”即将在全区铺开。今年江湾镇的“物业+”则是对社区“熟人养老”模式的一种探索创新。
上海是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随着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深,社会养老资源供需矛盾逐步凸显。“十二五”以来,上海在完善养老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形成并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格局。2017年,全市共有养老机构703家,养老床位总数达到13.83万张,是2005年的2.9倍;已建成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560家,日托老年人数达2万人,是2005年的近10倍。
上海是全国首批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的15个城市之一。今年1月1日起,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在全市展开。年满60周岁的职工医保或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可自愿申请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经评估后,评估等级为二至六级的失能老人,由定点护理服务机构为其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并按规定结算护理费用。
出行不再艰难
轨交高架方便快速
家住闵行区梅陇镇的“80后”朱萍回忆起儿时学琴的往事,不禁感慨。1994年,她6岁,周末要到位于莘庄的少年宫学琴。“当时从梅陇到莘庄只有莘车线一条公交线路,40分钟一班车,车上非常拥挤。妈妈背着15公斤重的电子琴,还要照顾我,学琴的路很艰难。现在从梅陇到莘庄,地铁只要两站路,几分钟就到了。在当年真是不可想象。”
改革开放初期,上海人均拥有的道路面积不足1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为2.7辆,出租汽车数量1720辆,尚没有轨道交通。1993年5月28日,上海有了第一段6.6公里长、设5个车站的地铁(锦江乐园-徐家汇)。这些年来,上海不断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轨道、高架、高速公路、跨江大桥、越江隧道等道路交通不断扩容,城市道路立体网格格局逐步形成。到2017年,上海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超12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近13辆,每万人拥有出租汽车19辆左右;个人汽车拥有量274.41万辆。目前,上海地铁运营总里程已达673公里,车站395座,路网规模世界第一。2017年工作日的日均客流高达1077万人次,今年3月,全网单日总客流创下1235万人次的最高纪录。
文娱不再稀罕
在社区尝“文化大餐”
今年6月8日,“永恒的旋律”2018第二届上海市民诵读节开幕式暨2018颛桥镇戏剧周闭幕式在闵行区颛桥镇文体中心举行。这是颛桥镇政府第一次承办市民诵读节开幕式,也是颛桥镇第一次举办“戏剧周”活动。
一个镇哪来的底气承办市级诵读节、举办全镇的戏剧周?颛桥镇文体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颛桥镇通过“政府买单、专业机构培训、百姓参与”的模式,陆续启动了“小小戏剧家”“百姓剧社工作坊” “话剧演出进社区”等项目,培养了一批忠实的戏剧爱好者。
“话剧演出进社区”项目每年都会为镇里引入多场高水平的话剧,但票价很亲民,一场只要20元至30元。全职妈妈朱任凌说,“记得那天我带着孩子第一次去颛桥镇文体中心,碰巧遇上一位工作人员,她问我对看话剧是否有兴趣,就这样,我知道了原来在家门口就能看话剧。”
而“百姓剧社”是由颛桥社区居民组成的剧社。项目运行一年来,第一批5支“百姓剧社”相继成立并运作,帮助27位来自社区、学校、企业的戏剧爱好者跨入高水平戏剧排演的门槛。
在闵行,“文化大餐”已经成为社区百姓家门口的“日常小菜”,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
【相关链接】
■ 最低保障标准不断提高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开始建立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制度。从1993年开始每年(除2009年)对最低工资标准进行调整。2018年上海职工最低工资已提高至2420元,为全国最高。
1993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实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994年,又建立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至2018年,上海城乡最低生活标准提高至1070元。
■ 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
在制度体系日益完善的同时,上海社会保险覆盖规模也不断扩大。2017年,上海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参保人数达1627.05万人;上海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参保人数达1841.41万人。
■ 保障待遇确定和调整机制不断健全
不断完善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水平确定、调整机制以及城乡居民养老金增长机制不断健全。至2017年,上海已连续13年上调企事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养老金为3691元,在全国保持前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领取养老金人员人均月养老金为1019元,养老待遇水平大幅提高。
不断调整提高职工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降低参保人员自费医疗费比例,完善基本医疗保险的药品目录、诊疗项目,扩大医疗保险支付范围。2017年,上海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住院医疗费用中基金次均支付13042元,比2011年增长51.1%,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基金支付比例达85.1%;上海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住院医疗费用中基金次均支付10936元,比2011年增长54.2%,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基金支付比例达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