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城乡统筹、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而特色田园乡村又可以看作美丽乡村的“升级版”。这些年,在江苏各地,一些小乡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凭借打造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塑造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勾勒出一个个“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乡风好”的特色田园乡村风貌,以此绘就江苏乡村振兴靓丽“底色”。
闲置房焕发小山村“第二春”
在南京市高淳区东坝镇青山村垄上自然村内,一派树木青翠,灰墙黛瓦,老旧建筑韵味古朴的场景,宛若一方世外桃源。又有谁知道这个小山村也曾沉寂多年。
“这里是丘陵地带,不适合种粮食,但很适合种茶叶。”据青山村党支部书记马小华介绍,村里几乎家家有茶园,每年三四月,茶香四溢,空气沁人心脾。然而,由于村里空心化严重,空守着好环境却无法好好利用。
如何让沉寂的小山村焕发活力,一直是摆在当地政府眼前的现实难题。为此,高淳区、镇两级政府经调研后决定,依托青山茶文化,打造生态茶乡慢村。据马小华透露,为了充分保障农民的利益,提高农村土地的使用率,政府统一将农民闲置的房屋进行征收,然后交由第三方公司进行整体包装,再植入产业运营。同时投资600多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鼓励村民开办乡村民宿项目,并结合当地静谧的空气,植入田园居住、文创艺术、观光体验等业态,既保障了农户的经济收入,也让整个村庄面貌变得焕然一新。
紧抓“农”字促进旅游发展
这里没有名胜古迹,是旅游圈先天不足的“弱势群体”。然而就是这片区域经过这些年的努力,通过完善的旅游产业链,现已成为“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江苏首批13家田园风情小镇之一”,在一块块金字招牌的映衬下,张家港市永联村可谓称得上是“后起之秀”。
据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介绍,该村产业比较单一,主要以钢铁业为主。从2009年开始,永联村从“农”字上下功夫,围绕乡村旅游特征和要求大做文章,先后建设了占地500亩的农耕文化园。该园设有农耕历史区、江南作坊区、农户设施区、农耕谚语区,现已成为让城里人长见识、解乡愁的休闲乐园,并先后建成了以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永联垂钓中心为核心景点,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江南乡村生活体验地。
在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看来,发展乡村旅游,不仅要围绕“农”字做精做细,还要做优做强。此外为下好全域旅游“这盘棋”,接下来,该村还将打造全天候的风情小镇、全要素的美丽乡村与全产业链的生态农业,努力成为引领全市乡村旅游文化发展的“主阵地”。
“民宿经济”开拓村民致富路
早在2010年,由于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落后,苏州市吴中区越溪街道旺山村全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由于村里没有主导产业,许多村民纷纷外出打工谋求出路。近年来。随着村里环境的不断改善,外出打工的村民陆续返乡创业。作为本村人,旺山村党委书记周奎元不仅是村里发展的“见证者”,更是积极的“推动者”。
2012年,周奎元担任村党委书记时,旺山村将钱家坞片区整体打造成农家乐集聚区,可村民大多将自家闲置房租给外地客商,自己外出打工。每到民房租约快到期时,周奎元只要有机会就会动员村民返乡创业。因为他一直坚信,想要壮大全村集体经济,就要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村民濮建忠就是其中之一。老濮表示,去年正是在周奎元劝说和帮助下,自己投资建造的民宿终于开张了,9个房间在节假日供不应求,旺季时需要提前一两个月预订,生意如此火爆,这让他颇为吃惊。如今,许多村民都想效仿老濮一样。在旺山村,随着“民宿经济”的不断兴旺,不仅成为了一方村民的致富产业。同时,也成为了当下壮大农村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本报记者 唐闻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