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文体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中国民族音乐与五大洲音乐对话交融~~~
中国民族音乐与五大洲音乐对话交融~~~
中国民族音乐与五大洲音乐对话交融~~~
     
2018年11月06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民族音乐与五大洲音乐对话交融
67种乐器拥有《共同家园》
朱光
▲ 民族管弦乐《家园》 记者 郭新洋 摄
◀ 琵琶与吉它《踏浪》
  俄罗斯三角琴与中国阮合奏;台上演奏员亮出手机播放欢快鸟鸣让台下观众惊喜;在最后一首曲目的第一个音符奏响时,观众欣喜地发现那熟悉的旋律竟然是《我爱你中国》;在熟悉的旋律声中,来自五湖四海的演奏员与上海民乐团同时谢幕……昨晚在上海大剧院首演的原创音乐现场《共同家园》,恰逢进博会第一天,中国民族音乐与世界五大洲音乐对话交融,以另一种方式诠释了“新时代,共享未来”的进博会主题。

  演出伊始,幽远的竹笛之声,洞穿天地,天幕上呈现浩瀚宇宙的绚丽幻境。第一篇章《万物之源》的第一首作品《风吟》,让我们回溯历史,遥想未来。随后音乐转入《水行》的灵动万象,手碟与尺八交织成水的各种姿态。《火舞》则是以中国鼓、非洲笛、非洲鼓等多种乐器张扬出如火一般的生命热情和坚韧。在第二篇章《文明之光》中,舞台上方降下了四块冰屏,展现出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欧洲大陆和中国的古老文明。第三篇章《和合相谐》表达的是人类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马头琴与二胡,诉说着对家乡的思念,也是对大地的深情。琵琶和西班牙吉他,有精彩的竞技,又有和谐的共振,仿佛从数千年前的海上丝路铺展至今。阮与俄罗斯三角琴,是弹拨之间琴弦的跃动,仿佛心弦被东西文化同时拨动。唢呐、亚美尼亚管吹出摇滚和电音气派,是传统与时尚的共融。第四篇章《共同家园》落于“和”。当谭盾新作民族管弦乐《风与鸟的密语》开始时,观众惊讶地发现身穿燕尾服的民乐团指挥左手亮出一个手机,随后台上所有乐手纷纷亮出手机,白晃晃的屏幕朝向观众,随即欢快的鸟鸣声响了起来……原来,这支曲目要展现的是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平衡与融合——我们今后是否只能通过手机来感受大自然的灵动?

  《共同家园》一共有109位演奏家参与,67种乐器同台亮相。其中,不仅有大家熟悉的二胡、竹笛、琵琶、笙等中国民族乐器,还有源自非洲的金贝鼓、非洲笛、邦加鼓、康加鼓,来自南亚的塔布拉鼓,俄罗斯的三角琴、古斯里琴、多姆拉琴,蒙古族的马头琴、图瓦鼓,源于中国、流行日本的尺八,以及在丝绸之路上流连的各种难得一见的神奇乐器——萨塔儿、艾捷克、陶布秀尔等等济济一堂。在作品《天籁》中,琵琶演奏家俞冰将用一把五弦直项飞天琵琶与王音睿演奏的塔布拉鼓对话。这把琵琶是根据新疆克孜尔第8窟入口壁画五弦飞天伎乐图复制,耗时4个月制作而成,在呈现盛唐文化华丽多姿的同时,也表达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化的渊源。

  最令人感动的还是在谢幕时分,当民乐协奏《我爱你中国》的第一个音符流淌出来时,感受了各种新奇、神奇的中外乐器如何共振的新鲜感后,一股熟悉而温暖的情感扑面而来,对祖国的热爱更为绵长和深沉。奥西波夫俄罗斯民族乐团弹拨乐演奏家,西班牙吉他演奏家,内蒙古马头琴演奏家,呼麦、长调演唱家等,纷纷登台向观众致意。俄罗斯多姆拉琴演奏家叶甫格尼·沃尔奇科夫说:“同一个地球就是同一个家园,虽然我们相隔很远,有着不一样的肤色,说着不一样的语言,但音乐把我们连接在一起,我们要用我们共同语言——音乐来赞美她!来歌唱!”     本报记者 朱光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第A03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第A04版:共享进博会
   第A05版:共享进博会
   第A06版:共享进博会
   第A07版:共享进博会
   第A08版:共享进博会
   第A09版:共享进博会
   第A10版:共享进博会
   第A11版:共享进博会
   第A12版:共享进博会
   第A13版:要闻
   第A14版:要闻
   第A15版:要闻
   第A16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文体新闻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3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A24版:专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25版:新民旅游
   第A26版:新民旅游·广告
   第A27版:旅游资讯
   第A28版:旅游资讯
   第A29版:旅游资讯
   第A30版:旅游资讯
   第A31版:旅游资讯
   第A32版:医技/新民健康
67种乐器拥有《共同家园》
记住黑暗是为看到光明
“风”从丝绸之路来
新民晚报文体新闻A1867种乐器拥有《共同家园》 2018-11-06 2 2018年11月0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