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厅立柱变媒体信息岛
昨日17时,在新闻中心二楼的公共媒体工作区,大厅中央的360度媒体信息岛成为人气最旺的工作区域之一。媒体信息岛的中心是一根立柱,柱子上悬挂着三层显示屏,四周布置了十多个办公座位。此时,这里坐满了记者,有些人埋头写作,有些人忙着浏览显示屏播放着的进博会论坛、电视直播等信息。
“为了满足媒体记者收看现场直播的需要,我们在公共区域的前后设置了4块大型显示屏。”上海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单栋参与了新闻中心布置设计,他介绍道,和一般办公室空间不同的是,这间办公大厅有多个立柱,尤其大厅中央的一根立柱成为设计难点。学习多个国外大型新闻中心的设计,设计团队最终决定围绕立柱设计一个媒体信息岛,上中下设置三层显示屏,可以满足记者同时了解多媒体信息的需求。“首日运营显示,媒体信息岛的设置非常成功,成为最受记者欢迎的办公区域之一。”单栋补充道。
“每个办公座位前有4个面板,第一个和第二个是电源接口,第三个是网络接口,第四个是音频接口。对我来说,第四个音频接口最先进、最实用。”来自天津卫视的记者薛亮介绍道,通过第四个面板,他不仅可以收听现场原声,还能通过调换频道收听中英文翻译,同步对录像信息进行筛选。
志愿者主动提供贴心服务
昨日18时30分,媒体公共办公区域座无虚席。大厅中间设有公共单边点,专为电视台、广播电台记者现场直播、现场连线使用。身着红色工作服的志愿者分别站在不同的办公区域,第一时间解答记者们的疑问,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今天我早早来到公共媒体中心,坐定后才发现,携带的无线耳机无法链接音频插孔,没办法收听开幕式的现场声音。正在焦急时分,一位志愿者主动走上前询问,并告知一楼服务台可以借有线耳机。”浙江在线的记者南希笑道,这里的设备配备真的很齐全,可以让记者全身心投入工作。开幕式开始后,她和同事一边看电视现场直播、通过耳机收听现场声音,一边写稿件,并在第一时间发出进博会的开幕式报道。“志愿者们的服务更贴心,让人印象深刻,我们要为志愿者手工点赞。”南希笑道。
多窗口展示中国传统文化
昨晚,在媒体中心二楼,由朵云轩、世纪出版集团设计布置的朵云书房吸引了众多记者,有人正翻阅书架上的书籍,有人正在欣赏书架上的文创作品——白玉兰团扇。“小书房是新闻中心的配套服务设施之一。”朵云书院的运营副总监陈宇介绍道,书房内有文学、历史、人文、艺术等类别书籍1400余册,还精选了数百册的英文书籍供境外记者阅读。值得一提的是,在书房的“试墨角”,来自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的记者用毛笔写下对进博会的祝福,还有一位来自日本的女记者用毛笔写下两个汉字:“开”“放”。
在另一侧的非遗文化展示区,不仅展示了具有海派特色的15个非遗项目,还设置了互动体验区。记者可以跟着非遗项目传承人体验上海剪纸、顾绣等制作技艺。上海市文广局杨庆红处长介绍道,本届进博会注册记者中约四分之一来自境外。为此,这里展示最具海派特色的非遗项目,包括顾绣、海派旗袍、兰花栽培等,还展示了部分非遗活化继承成果。
每天中午,上海音乐厅还组织青年艺术家进行一场小型文艺演出,让记者在紧张的采编工作之余,可以在新闻中心内感受愉悦休闲的文化氛围。
本报记者 杨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