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很“潮”
记者好奇地问一名捧着一盆菖蒲的80后年轻人,为什么喜欢这种植物,他说,菖蒲喜欢潮湿环境,能够忍受寒苦,伴着清泉又不随波逐流,很“潮”。在朵云轩工作的淑颖告诉记者,菖蒲清水顽石就可供养,家里养几盆,放在案头,有清幽出尘的味道。“它不是很矫情的植物,喜欢传统文化的人都会养点。”
菖蒲不是稀罕物,常见于山涧溪边或陡峭石壁。江南菖蒲大会展厅里的工作人员边抚着绿油油的菖蒲边介绍,菖蒲现在有40余种,如今最多见的,是金钱和虎须两种。古代文人把它放在案头,可以怡养倦眼,夜间看书,不被火烛的烟熏坏眼睛。用手搓一把草,会闻到爽利的香气。
菖蒲很“雅”
菖蒲、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文人赏蒲,不是单单的雅兴,而是有着深层次的文化追求。没有文化的玩物是单薄乏味的,菖蒲,正是具有文化底蕴的文化标的物,历代文人对菖蒲咏之记之画之书之,其中不乏苏东坡、陆游等名人。在上海,名家玩赏菖蒲的渊源也很深,近当代很多文化大家都喜爱菖蒲,其中又以吴昌硕、朱屺瞻等最为有名,江南文脉的发掘延续,菖蒲雅艺,不可或缺。
文人理想中菖蒲的样子,是“短、细、密”,真想要养成这样,只能天天照看,然后等待。菖蒲大会的发起人、青年画家庞飞颇有养菖蒲的心得,工作室里摆着几十盆菖蒲,他说,夏天还要给菖蒲“剃头”,齐着根将叶子都剪去,在接下来的生长季节里,它才会变得更细更密。
菖蒲很“淡”
书案上放奇石,石上附菖蒲,对于传统文化中“润物细无声”趣味的向往和回归,令高楼间生活的现代年轻人放慢了匆匆的节奏。喜欢菖蒲本身,还是喜欢菖蒲背后隐喻的淡泊名利的文人气质?杜甫有“风断青蒲节,碧节吐寒蒲”的诗句,只有理解日常生活中蕴含的中国趣味,才能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一丛小小的草,让传统文化精神在案头活起来,自然生长。
知名菖蒲专家王大濛说:“我的菖蒲不喜欢富贵气。菖蒲的性格是丝毫没有功利性的,她淡泊隐逸的精神是文人所崇敬的。如果一旦把菖蒲作为时髦与流行去追求,这是菖蒲文化的悲哀。”
石湖荡镇位于松江九峰三泖中心地带,唐朝的李塔、宋朝的延寿寺以及元代的罗汉松等历史文化古迹使得其文化底蕴丰厚。此次江南菖蒲大会由松江金泖渔村及绍兴张桂铭艺术馆等联合举行。主办方表示,今后江南菖蒲大会常设在浦江之首艺术空间,并将定期举办。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