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碰到过不少路人,他们似乎对别人的问询毫无兴趣,要么懒得回答,要么给你一个错误的答复;所以我常常在注意路人的行为。如果问我,可能的话,我甚至会陪他一段路,然后再指点他一下。可是总有人这么对我说:现在的人都是靠查手机解决问题的,他们不习惯别人向他们问询。不过在我的大脑硬盘中,储存着许多与人际交往有关的问询和问询服务的正面记忆。尤其是问询服务受到点赞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使我不能忘怀。
世界尽管已处于智能手机和互联网时代,打问询电话的人确实比以前大为减少了,但在不少欧盟国家每天还是有成千上万的人打问询电话。据电讯局发言人说,不用互联网的人打问询电话最多,大部分是50岁以上的老人;还有那些正在开车的人,他们觉得打问询电话比自己查找方便,而且还能直接跟要联系的地方讲话。所以他们对于2欧元一分钟的电话问询乐此不疲,从不皱眉。
兴许是我国的问询电话服务从一开始就比较简单,记得打114就只能得到一个电话号码,别的信息一概没有,所以一旦没有了这种服务,也没人觉得不方便。记忆中,从1982年至1983年,我曾有连续9个月的时间在德国担任某一管理工作,有好几次我都是动用问询电话解决问题的:冬令时间快要结束了,但我吃不准从哪一天开始拨快一个小时——打问询电话;与此相关的还有公交车的间隔时间可能会有改变,尽管离公寓不远处有一个停靠站,但我还是选择了问询服务。刚挂断电话,又一个问题冒了出来:我们每周要坐好几次火车到别的城市出差,于是我再让电讯局的问询电话帮我接通了我们所住城市明兴-格拉德巴赫的火车总站问询处,听了我的解释,问询处的工作人员建议我下一次出行时,到火车站行车调度室去免费领取一张新的全德火车时刻表——一大张黄色的、像世界地图那么大的、可贴在墙上的行车时刻表。打那时起,我就知道,欧洲很多国家的电话问询不仅仅是告知电话号码而已,很多信息都可通过电话问询服务获得。
人们之所以能做到这样,我想,应该是在较长的时间中养成的习惯,一种自觉的、正能量的习惯。但后来我又发现,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另一种因素:教育和来自某些方面的约束,比如奥地利有一个名为“公众问询服务管理局”的机构,根据1986年奥地利联邦各部的法规修改草案,规定各级行政机关和各类相关的服务机构有责任和义务向公民提供问询服务(恶意问询和涉及保密法内容的除外)。
其实呀,人与人之间在通常情况下就应该实现信息共享,把自己知道的有用信息告诉别人,有道是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如果能做到那样,一个人哪怕走在路上也会笑出声来:这个世界真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