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动能加速转换
着力于“减”,减税降费让企业“轻装上阵”——
在去年全年为企业和个人减负1.3万亿元的基础上,今年中国推出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1月1日起新个税法实施、小微企业迎来普惠性减税,4月1日起进一步下调增值税税率、5月1日起降低社保费率……近2万亿元的“真金白银”,为企业实实在在减负。
着力于“简”,优化营商环境给市场添活力——
颁布外商投资法,着手压减外商投资负面清单;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加快通关速度;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今年以来,我国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从制度层面解决市场痛点。各地政府部门推出“一窗受理”“只跑一次”“零见面”服务等便民举措,大幅削减各类证明事项。行简政之道、革烦苛之弊、开便利之门。一季度,全国制造业投资同比增4.6%,民间投资同比增长6.4%,外商企业投资同比增长8.7%、增速比去年全年提高2.6个百分点。
着力于“破”,以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5月刚启,一系列改革新举措纷纷出台,不断释放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今年以来,以“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为主线,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稳健的货币政策松紧适度,我国在深化改革中更注重质的提升,更注重激发市场活力,更稳妥地在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风险。
政策效应显现红利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在压力挑战下实现平稳开局,推动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
国内外市场需求叠加,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国内消费继续发挥对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据国家统计局测算,一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1%,明显高于资本形成总额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产品的需求依然旺盛,这得益于中国企业的创新以及技术和加工水平的不断提高。今年前4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51万亿元,同比增4.3%。
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以创新育动能、以科技促动力,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一个不断创新的中国正在呈现更多“新气质”。信息化、智能化改造令传统产业焕发出全新的活力。在浙江雅戈尔的生产车间,裁剪、物流、分工全部智能化,全流程吊挂系统在无人状态下自动将衣料分发到各个工位,个性化裁剪时间由60分钟/套缩短到40分钟/套。在新技术的赋能下,公司近三年销售量每年增长15%,库存量降低2/3。
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中国市场依然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投资热土之一——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下调今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期0.2个百分点,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0.1个百分点,中国成全球唯一被上调今年增长预期的主要经济体。IMF专家认为,中国经济稳健增长的动力来源于结构性改革带来的增长“韧性”。“中国经济结构继续朝着优化、调整、升级方向发展。”国统局新闻发言人毛盛勇说。
紧抓机遇合作共赢
苹果公司设立大中华区总部、三菱商事设立化学品业务亚洲区总部、霍尼韦尔公司设立汽车零部件全球研发中心、耐克公司设立数字工作室……5月6日,上海,一场聚集全球27家知名跨国企业的颁证仪式颇受外界关注。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22家企业获颁地区总部证书,其中10家为大中华区及亚太区总部;5家企业获颁研发中心证书,其中3家为全球研发中心。
开放的上海,是开放中国的一个缩影。一个道理不言自明:经济全球化时代,哪里有市场、哪里开放的胸怀更广阔,企业就到哪里去。开放,往往伴随改革;扩大开放,往往需要深化改革。中国向来深谙此道。更广领域扩大外资市场准入、更大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更大规模增加商品和服务进口、更加有效实施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更加重视对外开放政策贯彻落实……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再次推出一系列重大改革开放举措。
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道路上勇往直前的中国,将同世界各国一道,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让世界更加和平安宁,让人类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新华社记者 赵文君 刘红霞 申铖
(据新华社北京5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