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轮均饭,是家乡浙江农村赡养老人的习俗。大凡一个家庭到了分家——女儿出嫁,儿子自立门户,于是这户人家的老人开始吃轮均饭了。所谓吃轮均饭,就是老人的饮食和生活起居,由子女轮流供养照顾。民谚说:“轮均饭吃得有滋有味,后半生过得幸福快乐。”
不过,要使老人吃轮均饭吃得有滋有味,得有贤慧的好媳妇。我的祖母58岁那年祖父逝世后就开始吃轮均饭了。
我母亲是个旧式妇女,识字不多,但很有见解。她说:“我们这代女人啊,小时候孝顺父母,出嫁后孝敬公婆,再就是相夫教子。”又说:“孝敬公婆最要紧是关心他们的饮食和起居。”母亲不仅这样说,而且也这样做。当她嫁过来的头几天,就像唐朝诗人王建《新嫁娘》这首诗描写那样“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知姑食性,先遣小姑尝。”这里的“小姑”,是指二伯母,她三岁就来到祖母身边做童养媳兼义女,婆媳关系胜过亲母女。母亲正是从二伯母的口中了解到祖母的“食性”的。待到祖母吃轮均饭,母亲对祖母的饮食习惯和生活起居就了如指掌了。
为了让祖母吃轮均饭吃得开心。母亲煞费苦心学会酿造酒酿和黄酒的技术,以满足祖母早餐喜欢吃“酒酿鸡子”(酒酿和鸡蛋煮成的甜点心)和晚餐习惯喝几盅绍兴老酒。午餐,祖母爱吃“锅巴”。母亲就利用炒菜后的油锅,铺上萝卜丝,再放入米和水,饭煮熟了,锅底就厚厚结成一大盘锅巴。吃起来香、脆、糯、甜,加上一碗青菜蛋花汤,成了祖母最爱吃的午餐。而用雪里蕻咸菜、芋艿、面疙瘩,和中午吃剩的米饭一起煮成的“咸酸什饭”,则是祖母百吃不厌的晚餐。
我家屋后有菜园子,一年四季蔬菜不断。母亲总是拣祖母最爱吃的蔬菜品种种植。如韭菜、茄子、南瓜、萝卜、芋艿、黄芽菜、菠菜、白菜等。而种植最多的是“雪里蕻”(俗称“九头芥”),腌制后便成咸菜,可与多种食物搭配,又可晒成“绍兴霉干菜”,与切成片状的五花猪肉一起蒸透,成为香浓可口,味道鲜美,可以保存多日而不变质的美食。这是祖母最爱吃的“长羹菜”和她喝酒时的“下酒菜”。由于祖母轮到我家吃轮均饭时菜蔬特别好。所以,我小时候总是盼着祖母来吃轮均饭。
祖母从小缠足,三寸金莲,行走不便。母亲特别关心祖母的起居,规定我为祖母做三件事:一是做祖母的“拐杖”(搀扶祖母行走);二是夜里睡在祖母的脚后头(祖母睡的另一头),防止祖母夜里起来小便时候跌倒;三是晚上睡前替祖母洗脚剪脚指甲及洗裹脚布。说实在话,母亲布置我服侍祖母的这三桩任务,我开头很不愿意。是母亲现身说法,让我懂得了缠脚对女人造成的痛苦,并告诫孝敬长辈,贵在实际行动。
母亲的教诲,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我长大后到上海谋生时,看到南京路上有家南洋袜厂有“金莲袜”(俗称“小脚袜”)出售,联想到,如果祖母穿上这种袜子,不是可以省却裹脚布了吗?于是买了一打邮寄给祖母试。不久接到祖母回信,说这种袜子穿着方便舒适,缠了大半辈子的裹脚布,终于可以扔掉了!
那年冬天祖母卧床不起,临终弥留之际,把我母亲和二伯母叫到床前,断断续续说:“感谢你们妯娌俩,对我悉心的照顾。这许多年吃轮均饭,我吃得很满意……”
言为心声。祖母临终的话,是对我母亲和二伯母的最好奖赏。可不是吗?三十一年如一日的全心全意服侍婆婆,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
一位躲在信后的母亲,明请看本栏。
十日谈
不一样的母亲
责编:殷健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