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新天皇即位,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近期打了一系外交牌:派特使参加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出访北美以及欧洲。面对国内外局势的变化,安倍的外交政策有何调整?利用“天皇牌”他想谋求怎样的政治资本?
本版编辑特请专家做详细解读。
1
安倍访美基本实现最初目的
问:安倍此次美国之行主要诉求是什么?取得什么成果?
答:安倍此次访美主要有两层目的。在实质层面,那就是说服特朗普不要在日美贸易谈判中“急于求成”,特别是不要在夏季的参议院选举前迫使安倍政府在较为敏感的农产品开放问题上做出让步,更不要在未达成协定之前对日本对美出口的汽车加征25%的关税。在象征层面,则是要抓住美朝河内峰会失败的契机,重新增强安倍自身和日本政府对特朗普的影响力,营造出安倍才是特朗普“最值得信任”的领导人伙伴的印象。
对于此次访问的效果,日美两国媒体的看法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日本不少观点认为,安倍的此次华盛顿之行堪称是“朝贡外交”“搂抱外交”,是不惜牺牲日本的荣誉和利益来讨好特朗普,而且还没有什么成果。其主要依据是,虽然安倍此次不惜在“红地毯事件”和“第一夫人庆生”上没有底线地讨好特朗普,在记者招待会上也忍受了特朗普很多不礼貌的“暴言”,但是特朗普在关键问题上却没有做出让步,其仍然在记者会上表示希望能够在五月底访日之前签署协议。这一说法被视为向日本的公开施压,也是安倍政府不可能答应的条件。就此而言,日方有不少声音认为此次访美是失败的。
但是美国媒体的看法则恰恰相反。它们大多站在反特朗普的立场上,因此普遍认为白宫主人正被安倍玩弄于股掌之间。在华盛顿看来,安倍在此次访问中表现出的强硬态度异于往常:安倍不仅明确拒绝迅速对美开放农业市场,而且要求美国必须在其他方面做出让步。例如,在记者招待会上,当特朗普表明美国没有对从日本进口的汽车征税时,安倍当场就予以反驳,指出美国不仅对汽车有2.5%的关税,而且对来自日本的轻型卡车的关税还高达25%。在美方看来,安倍的这一态度表明如果美国希望日本开放农业市场,那么不仅要承诺不对日本最为关注的汽车出口增加关税,还要进一步削减现有的关税水平。更进一步而言,美方认为特朗普中了安倍“阿谀逢迎”之计,让日本在虚与委蛇之中赢得了在贸易谈判中的主动地位。现在,日本已经与欧洲达成了自由贸易协定,而美国则深陷于中国和其他盟友的贸易摩擦,因此日本的谈判地位已经远较一年前为有利。对于在此次访问,美国不少观点认为安倍事实上已经得到了足够的承诺,特朗普事实上已经默认了日本延后达成协议的要求。
总体来看,虽然安倍在这次访问中没能完全管好特朗普的“嘴”,这也为他招来了一些很尖锐的批评,但是他仍然基本实现了最初的目的。一方面,特朗普只是表示“期望”尽快达成协议,而且对日美贸易谈判进展的表态也较为积极;另一方面,此次访问使得安倍和特朗普在4-6月的三个月中将会面三次(5月会见德仁天皇、6月参加G20峰会),考虑到特朗普并不喜欢参加多边场合,这也展示出了安倍在和特朗普拉关系上确实“有一套”。
2
对美农产品开放牵涉面极广
问:美日合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特朗普主义是美日合作目前面临的最大障碍。对于日本而言,这带来了两大麻烦:第一,美国在特朗普执政后突然放弃了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等多边机制,发起对盟友的剧烈贸易摩擦,这打乱了日本在亚太地区的布局,使得无法形成联合遏制中国的合力,这让日本忧心忡忡;第二,在奥巴马时期,安倍政府用极力促成TPP换取了美国在历史问题上的让步,为此安倍在农产品市场开放等问题上已经付出了不少政治代价。但是现在的特朗普政府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对于日本而言这无异于“临时加码”。在有些问题上,这种加码倒是无伤大雅,比如说增加日本汽车企业的在美投资,兴建新的工厂。例如,原本丰田公司在2017年就承诺在5年内在美国投资100亿美元,而在安倍此次访问中,这一数字又被大幅提高。但是另一些要求,就比较难以满足,农产品市场开放就是其中的典型。
在美国退出TPP后,日本牵头和其他伙伴国实现了对TPP的改造和“复兴”,诞生了作为“修改版”的CPTPP(全面进展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目前,该协议已经生效,这使得澳大利亚等国在农产品出口上的相对于美国的优势更加明显。2019年以来,日本从美国进口的猪肉同比下降了35%,而且这一趋势伴随着CPTPP中削减农产品关税条款的逐步落实还会进一步加剧,这引起了美国农业界的广泛忧虑。问题在于,如果日本在日美贸易谈判中做出了重大让步,那么无疑会让其他伙伴国强烈不满:为了享受现有的贸易优惠,CPTPP中的很多国家都需要进行痛苦的结构改革,付出很大的代价,如果美国能够通过“走后门”的方式获得同等程度的贸易条件,那么无疑将动摇CPTPP的多边框架。因此,日本的对美农产品市场开放不仅涉及国内的选举政治,而且也和东京的整体经济外交布局相关,很难迅速、大幅度地做出让步。
更麻烦的是,对于特朗普来说,2020年的总统大选就在眼前,他迫切需要在贸易问题上获得胜利来巩固选举基盘,而日本的农产品市场开放对于美国的农业州有重大意义。因此,特朗普是不会在这一议题上放松压力的。伴随着选举在未来的进一步白热化,这种压力还会不断增强。当然,安倍也可以选择期待一位新的、在贸易问题上对日本更友好的美国总统在2020年上台,对特朗普采取“以拖待变”的政策,但是这其中也蕴含着前功尽弃的巨大风险。无论如何,特朗普政府在国内政治上对日本的需要已经十分明显,安倍政府自然会利用好农产品市场开放这一“王牌”,尽量以此获得最大程度的回报。
3
对华外交继续呈现矛盾特征
问:借助“天皇牌”,日本对华外交有什么新动作?
答:为了应对来自美国的贸易摩擦压力,安倍政府需要“团结”一切力量来克服对美国的经济依赖,进一步地实现贸易多元化。目前,中国是日本的最大贸易伙伴,继续加深这一经济联系对日本赢得主动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增强中日经济关系的同时,安倍政府又不可能真正地放弃制衡中国的心理,因此这一阶段的日本对华外交仍然会继续呈现很矛盾的特征。一方面,日本将会以大阪G20峰会以及天皇即位等为契机,积极推进中日之间的首脑外交,营造政热经热的气氛;但是在另一方面,在诸如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等实质性议题上,可能也很难有特别突出的进展。
归根到底,中日之间的经济合作是以不妨碍日本构建针对中国的多边经贸体制为前提的。如果不能突破这一思维定势,中日关系很难在实质上获得提升。
当前,由于都承受着来自美国的巨大压力,中日关系正处于相对稳定期。在经贸问题之外,对日本来说,与俄罗斯关于北方四岛的谈判,为朝鲜与美国的可能和解以及日朝关系正常化做准备,反制韩国“重提”历史问题,对于要实现“战后外交总决算”的安倍来说都是更为紧迫的任务。相较而言,中日关系可谓是“重要而不紧迫”。
4
有底气对文在寅政府施压
问:相对对华对美的重视,安倍的外交策略对于另一个邻国韩国则显示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日韩关系最近较为紧张。安倍的对韩政策到底是何态度?
答:日韩关系的迅速恶化同样有两点原因:第一是文在寅政府在历史问题上明显“左倾”,要重新追究日本政府和企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慰安妇和强制劳工问题上的责任。目前,包括三菱重工、日立造船、不二越、日铁在内的9家公司正遭到强制劳工方面的起诉,其中日铁不仅被判定有罪,而且韩国司法部门已经通过没收其在韩国的股票资产的方式“强硬”执行裁决。未来,韩国方面甚至不排除没收注册商标和专利的方式来进行强制赔偿。这一系列举动使得安倍政府大为恼火,抗议韩国的做法违背了1965年两国间达成的协议,违背了国际法。
第二则是文在寅政府在对美外交上展开了与日本的激烈竞争。在朴槿惠政府时期,安倍在对美影响上占据了上风,但是在文在寅执政之后,其通过在美朝之间的斡旋,历史性地实现了美朝首脑峰会,这一下子将日本和安倍政府置于尴尬和孤立的境地。好在美朝第二次峰会未能取得进展,才使得东京不用担心被美国在涉朝问题上“背叛”日本。
就目前来看,比起缓和与韩国的关系,安倍政府可能更想进行“报复”和“惩罚”。在日本新旧天皇承继之际,文在寅政府公开感谢了在历史问题上更加进步的明仁天皇,甚至声明两位天皇之一访问韩国将会极大改善双边关系。但是如果成行,这将更多被外界视为一次历史“道歉之旅”,对此安倍政府绝不乐见。现在,日本政府甚至放出风声,无意在G20峰会上与文在寅进行双边会谈。这也表明安倍政府是想通过施压而非让步来解决日韩之间的严重分歧。在河内峰会破裂、实现了对美访问后,安倍也将更有底气强化对文在寅政府的强硬路线。与此相应,文在寅政府也丝毫没有妥协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