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上海新闻·广告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06月25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春大米 有文化有故事的好米
  长春大米,自古便因为品质好而成为皇粮贡米,更因为历史悠久而承载了丰富动人的故事。

  清朝时期,长春大米曾被康熙皇帝盛赞为“仙家味”。

  为了保护“仙家味”,清政府又在松花江流域特设五个专事皇粮贡品生产的官屯。

  “末代皇帝”溥仪,最喜欢的便是用长春大米而煮成的粥饭。

  长春大米的皇室情缘

  松花江作为中国的大江之一,孕育着古老的农耕文明。历史上很多帝王都踏足过这里。

  1862年,康熙来到壮阔的松花江上,脚踏着丰饶的贡地,意兴大发,站在旗船上,激情满怀地写下了《松花江放船歌》:“松花江,江水清,夜来雨过春涛生,浪花叠锦绣縠明……”

  据记载,康熙在现在的九台区吃过农家做的米饭,便因其味美而盛赞其为“仙家味”。

  不仅仅是康熙。

  长春松花江流域很早就有水稻种植,因为土地肥沃、降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等条件,适宜种植水稻,所以,水稻的种植从松花江流域的上游向中、下游广泛传播,进一步取代旱稻。颗粒饱满透明、香甜可口、富含营养的大米,一直受到当时皇室的青睐。

  1932年到1945年,松花江流域的大米一直是溥仪的最爱。

  “窗户纸”育苗法

  ——长春大米之农耕文化传承

  古老的农耕文化、农耕技术的传承和变革也反映着东北人的智慧。当时,因为东北比较寒冷,所以早期居住在松花江流域的稻农,首先要考虑稻苗如何御寒的问题。他们经过反复的实践研究,用窗户纸糊住木块,进行育苗,这样就克服了长春天气寒冷、幼苗成活率低的问题。这种方式当时在九台、农安、德惠等长春大米的产地都得到广泛应用。这一应用,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比较先进的。

  1921年,当时的吉林省省长洪烈臣下达了“种好水稻,振兴农业生产”的训令,从那时起,延边地区掀起了大种水稻的热潮。这股热潮也对长春地区的九台、德惠、农安、双阳等地的水稻种植起了积极作用。

  亚洲“老大”

  ——长春“制米厂”世界瞩目

  长春地处世界公认的“黄金水稻带”,丰富的粮食资源促进了加工业的发展。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亚洲最大的粮食加工企业——长春裕昌源火磨,就位于长春东广场以东,现长春市粮油加工厂院内。

  长春裕昌源火磨建立于1903年,原来叫亚乔辛火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其后的时间内,欧洲粮食供应趋紧,拥有周边丰富的粮食资源的裕昌源进入了产销两旺的状态。到1917年,裕昌源成为了当时的“亚洲第一火磨”。解放后,长春裕昌源火磨更名为裕昌源制米厂,1971年,改称为长春市粮油加工厂。当初除了“裕昌源”外,还有其他一些火磨企业,像黑水路东八条七十中学旁边,就有“天兴福火磨”和“福顺厚火磨”,这两家企业跟裕昌源同属一个时代,也是长春粮食加工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长春周边盛产粮食,当时长春粮食加工业的规模,号称是亚洲最大,世界瞩目。

  世代坚守

  ——长春大米之匠人匠心

  长春大米的卓越品质和在土地上辛勤耕作的人们无法分开。他们为了生产出更优质的大米,十年如一日、三十年如一日、一辈子如一日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劳作。所以,粮食有时候除了给人温饱和生命,更给人以精神的力量。中国著名作家曾历时两年,采访农业专家、农民、企业家、官员等,记录了长春粮人的匠人匠心,中央电视台曾播出四集纪录片呈现这片土地上粮人的匠人匠心。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7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08版:中国新闻/长三角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文体新闻
   第A1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2版:2019法国女足世界杯特别报道
   第A1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4版:夜上海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
   第A17版:新民旅游
   第A18版:新民旅游·广告
   第A19版:旅游资讯
   第A20版:旅游资讯
   第A21版:旅游资讯
   第A22版:旅游资讯
   第A23版:旅游资讯
   第A24版:互动/新民健康
   第ZF01版:中缝2-23
沪上草药第一家的“变”与“不变”
家门口就能快速检测食品安全
长春大米 有文化有故事的好米
新民晚报上海新闻·广告A07长春大米 有文化有故事的好米 2019-06-25 2 2019年06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