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紧执法管理“小缝隙”
南京鼓楼区建宁路街道辖区内有12条主次干道、20条背街小巷,餐饮业等商户聚集,且周边多为开放式老旧小区,各类城市管理“顽疾”集中。为管好这片区域,建宁路城管中队专门成立了2支街面巡查小分队,每队10人,并为他们配备统一的“制式装备”。平日巡查时,小分队成员会备好防割手套、防刺背心、执法记录仪、执法腰带等,执法腰带内还装有自喷漆、尖嘴钳、小铲刀等小件。据该中队执法人员介绍,发现行道树上有用于悬挂拖把、晾晒物品的钉子,可用尖嘴钳拔出。墙体上发现有牛皮癣,可用铲刀处理……这些装备都能轻松应对各种“顽疾”。
像建宁路城管中队一样,目前南京全市所有执法队伍,包括12个(含园区)大队、110个中队已全部实现队伍规范化建设。“做好城市管理,人是第一位因素。执法服务好不好,群众满不满意,归根结底取决于这支队伍能力强不强。”南京市城管执法总队总队长赵桂飞说,城管执法的每一项工作都是为民服务,因此就需要我们不断强化队伍规范化管理,提升执法水平,通过这些举措把精细化管理落到队伍建设的每一处细节。
“数字城管”大显身手
在南京江宁区麒麟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信息化协调指挥中心,一块20平方米的监控显示屏上,清晰展示着“常态管控、应急保障”等基层城管执法队伍全过程工作场景。执法队员通过随身携带的4G执法记录仪,可语音播报现场执法情况,相关数据立刻便会显示在屏幕上。这是南京城管去年启用试点的全国首创“精靓系统”。该系统基于北斗/GPS定位、4G图传等信息化手段,能迅速在出现城市管理问题时,精准调度现场最近的执法队员去处理,既缩短案件处理时间,又能提高管理效能。
科技信息规范化是南京城管着力提升管理效能的有效手段。“城市管理执法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部分,更需要提高智能化水平。”赵桂飞说,通过建设统一的数据应用标准体系,实现了部门内部数据在市、区、街三级范围内的汇集,达到城市管理执法数据的共享与开放,让城市管理变得更加高效、便捷。
建立合理裁量“基准”
在以往城管执法中,法律法规对处罚的设定,往往有一定幅度。如在《南京市城市治理条例》中,对“擅自设置渣土弃置场地”问题,规定可罚款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在此范围内都是合法的,但管控不严,却可能存在廉政风险。
对此,南京城管通过全面梳理,将涵盖市容、广告、城市照明、环卫、渣土、园林绿化、停车、市政、规划、排水共10类234项城市管理执法处罚事项,形成“自由裁量权基准”,并将此“基准”纳入全市统一的网上办案系统。通过设定不同情形不同标准,将执法裁量权的“自由”范围进行压缩,避免同案不同罚、处罚过轻过重等现象出现。
一座城市的管理水平,关乎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安全感。南京城管局在执法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从数字城管到智慧城管,强化责任担当,积极推动着城市管理水平上台阶、提档次,着力优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