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邨”,实则洪锦鉉所在选区早已城市化,高层的“公共屋邨”已入住18年。由于此地居民多数是住“公屋”,算得上居者有其屋了,加上此地居住的年轻人占人口比例较少,上街示威的人很少。在洪锦鉉看来,近段时间以来香港街头的暴力示威,冲在第一线的确实以年轻人居多。记者从其他渠道了解到,暴力示威的“勇武派”,以18岁到22岁左右的未婚者居多。但真正参与到暴力示威的青年,还是极少数。
爱国爱港者要齐发声
“止暴制乱,恢复秩序”,是当下香港的第一要务。然而,“娜拉走后怎样”,更是未来香港所要思考与琢磨的。在区议员任上多年,洪锦鉉感到,在多元文化的香港,在政治生态上,只有让爱国爱港的声音成为主流声音,香港的前途才是光明的。
洪锦鉉的办公室里,有一些简体字的内地出版的书报杂志。“我和几家书店有联系,我选了一些拿到社区发放。”洪锦鉉说,“看纸质书报的,现在以老人家居多了。”这些老人家,当然是爱国爱港阵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洪锦鉉点数,爱国爱港阵营,在立法会中数量并不少——即使算上功能组别,爱国爱港人数也能过半。“我们齐发声,是可以起到作用的。”洪锦鉉说,“过去,我们爱国爱港阵营关注民生更多,但齐发声弘扬正气的情况并不多见。这也造成了邪气高涨。”
要让年轻人看到祖国的好
谈到爱国爱港阵营的青年工作,洪锦鉉用到了“必须”两字:“青年工作必须要做。未来如有绩效评估,该把青年工作放进去。以此来引导议员做青年工作。议员要真正沉下心做这件事。”在他看来,人心工作,不能寄望于今天做明天见效。洪锦鉉回忆,香港回归祖国22年以来,港人有多个爱国高潮。
1997年,洗雪百年国耻,喜迎香港回归。真正的港人和祖国各地人们一样欢欣鼓舞。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香港各地都引起较大反响。在洪锦鉉看来,当时港人的爱国热潮,不仅是一种自发行动。当时的媒体报道,对港人的促动是很大的。
除媒体报道外,洪锦鉉认为,让香港青年更多到祖国各地看看,确实能让他们更增进对国情的了解。但据他观察,大多数香港青年到内地,就是走马观花。“如果能把交流考察团控制在20人左右,让大家有更多时间空间去深入了解内地的情况,对增进爱国爱港教育也是有很大好处的。”如果香港的年轻人真正看到祖国的好,就会发自内心的爱国爱港。香港这一祖国南方的“东方之珠”,又怎可能与祖国分离?本报香港报道组(本报香港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