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智联世界 无限可能·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本报记者实地体验听写翻译、 载客送餐、手术辅助、助老助残~~~
     
2019年08月30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实地体验听写翻译、 载客送餐、手术辅助、助老助残
上海人的“AI+生活圈”越来越大
郜阳 马丹 易蓉 杨玉红 左妍 宋宁华 马亚宁
■ 无人驾驶清扫车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 下肢外骨骼机器人
■ 智慧商场的AR试衣 张剑 摄
■ 学生设计的人工智能垃圾箱 孔明哲 摄
■ 上海交大无人小巴 本报记者 李永生 摄
■ 用翻译机给新民晚报送生日祝福 张剑 摄
■ 智能决策系统——骨髓细胞检测
  算法,芯片,传感器,神经链路,深度学习,应用场景……这是人工智能(AI)的世界。AI+生活=什么,这不是一道算术题,而是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众所瞩目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昨天在上海盛大开幕。从第一届到第二届,最直观的AI进展是什么?百姓心里有杆秤,这一年间,上海人的“AI+生活圈”越来越大。AI不再是一个概念,而是生活,365天24小时方方面面的升级。对上海而言,“AI+生活圈”仅仅是开始,随之而来的,还有AI的“优秀人才圈”“大咖朋友圈”“创新活力圈”……

  今天,请随本报记者体验上海人的“AI+生活圈”,见证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应用示范、制度供给、人才集聚高地进军的脚步。

  AI+ 清扫

  本报记者 郜阳

  在北新泾街道,阿婆爷叔发现了一个神奇的“大家伙”。方方的脑袋和身子,行动起来十分灵活,它“扫荡”后的路面清清爽爽,这就是AI智能扫路机,它采用了多传感器融合技术,搭载了多种雷达、摄像头,把环卫车带入了智能化新时代。

  这台AI智能扫路机身长3.5米,水箱容积150升,垃圾箱容积500升,最小转弯半径2.6米。 “以前大冬天,早起扫马路风可大了。现在有了它,会自动唤醒在清晨四五点上岗。”环卫师傅由衷感谢。这家伙一天只要“吃”30度电,后台1人就能管理,还能有效降低交通事故风险,并自动识污开展覆盖式清扫。

  既然是“智能扫路”,自动驾驶该会的本领,它都“学”了。利用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全场景图像识别,搭配深度学习神经网络,在封闭区域内,它可自主规划线路,自主识别障碍物、行人并主动避让。“红灯停、绿灯行”是必须掌握的。对于各种清扫“套路”,它也是“门儿清”:无水干式清扫、干湿两用作业、区域覆盖式清扫,循环闭环清扫,统统不在话下。

  据悉,AI智能扫路机还会为即将举办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提供服务保障工作。

  AI+ 校园

  本报记者 马丹

  “8月27日,4.2元,成长牛奶一罐,支付成功。支付商家,Take go。”8月27日11时,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初二(3)班范之昊的妈妈吴莉娟收到支付宝发来的消息。“这是儿子用手脉在学校无人贩售机上购买点心的记录。会实时发送到我手机上。”除了可以刷“手脉”在智能贩售机购买健康食品,学校还可“刷手”借书、体育器材、签到等。

  高中部的曹睿毅喜欢运动,闲暇时他会到学校体育馆活络下筋骨。“嘀!53号箱门已打开。离开时请务必关门!”在左侧一排存放体育器材的柜子前,小曹在手脉识别设备前伸手一扫,点击屏幕上排球选项,几秒之内储物柜柜门自动打开。“以前要运动,得在规定时间内借还体育器材,不是特别方便。现在随借随还,越来越多的同学们都运动起来了。”

  记者在吴莉娟的手机上看到,手脉识别系统的终端上清楚地记录着范之昊暑假里到校活动的情况。“8月1日小学劳技教室、8月27日生命科学实验室……等到开学,还能看到平日里,儿子喜欢读哪些书、喜欢哪些运动。”

  AI+ 办公

  本报记者 郜阳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来的国际大咖不是一个两个。“他们英语语速那么快,我能跟上吗?”听众心中不免犯嘀咕。AI或许能帮到你。在南京东路科大讯飞“超新星”AI实体店,记者体验了一把。

  3.0版的讯飞翻译机针对离线环境的翻译,搭载了新一代离线内核,0.5秒的“闪译”速度,可达到大学英语六级水平。它还配备了图文专业调校摄像头,拍照翻译更加清晰准确。“它可以和7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充分对话,涵盖了医疗、金融、计算机、外贸、体育、能源、法律的行业术语。”实体店项目负责人吴宇介绍。记者体验时,恰有日本游客进店,拿起翻译机,和店员交流全无障碍。

  讯飞智能办公本也让人惊喜,在10.3英寸的屏幕上记一段话,有种在“一沓纸”上书写的感觉,十分舒适。原来它采用了微蚀刻工艺,这样的办公本可舍不得来盖泡面。记者随机读了一段本报新闻,内容被实时转化成了文字,且支持同时手写记录提纲,提纲和录音还可智能匹配。当演讲或会议结束,记录也就完成。而且,文字和手写提纲都可以即点即读,播放对应的录音。

  AI+ 交通

  本报记者 易蓉

  偌大的校园里,顶着炎炎烈日,通勤也是个大问题。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一辆圆头圆脑的黑白小巴缓缓驶入电信学院校车站,它是正在校园试运行的无人小巴,穿梭学院之间承担接驳任务。

  按下车身上的感应开关,车门打开,登上小巴,记者挑选了传统“司机位”就坐。没有方向盘、仪表板,更没有刹车和油门,小巴上除了1位安全员,还为乘客提供了7个座位。稳坐之后,小巴继续前行,驶向下一站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车上还有一个人机交互系统,淡蓝色显示屏上实时显示速度和站点等信息,乘客还能通过语音“指挥”小巴更改目的地。小巴以10公里/小时的速度在校园中行驶,遇到减速带,小巴会贴心再降速,“温柔”滑过。上桥、下桥、转弯、停车,行动自如。

  小巴不分头尾,可双向行驶。两头中央设置一个紧急停车按钮,在目前国内无人车设置安全员的情况下,为安全员或乘客提供紧急制动功能。

  据介绍,这辆智能小巴能根据不同环境选用不同方案,实现厘米级的精准定位,它还会采用智能算法处理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危险。

  AI+ 酒店

  本报记者 杨玉红

  进入在静安区天目西路上的一家酒店,自助办理入住手续的终端显示屏上设有“入住”“退房”“续住”“发票”等按钮,用户轻轻按“入住”,机器人立即提示用户扫描身份证、人脸识别,随后便“吐”出一张房卡。记者看到,通过它办理入住手续,用户办理入住时间由平均20分钟缩短到10秒钟。

  进入房间,住客想听音乐、关闭窗帘、调节空调温度,只要跟机器人说一声,便能享受到贴心的服务;夜晚,用户想点一份夜宵,只需通过APP便可以直接下单,享受机器人的送餐服务。记者看到,机器人可以为用户提供取物、送物、送餐等服务,每天可以提供35单服务,每天承担的工作量相当于0.5个服务员。

  AI+ 商区

  本报记者 郜阳

  来到世博源3区中庭,只需打开“AI未来行”APP,商场内上下四层楼,南北一公里全域范围内即可实现AR导航,跟着屏幕上的箭头,再也不会在大型商场里迷路啦!

  咦?手机屏幕上突然跳出一个福袋,怎么回事?身边的工作人员解释,这是商家发送的现金红包或优惠券。走到中庭,在空中游动的大鲸和嬉闹的水母群演绎出一个梦幻世界,这是用AR技术与现有假山、喷泉以及周边装饰物品相结合打造的“海底世界”和“动物乐园”。

  在世博源彪马、布景、麦檬等品牌服装店,顾客挥挥双手就可以体验店内服饰的试衣效果,这是基于AR试衣镜带来的虚拟试衣体验。

  逛累了,不妨到世博源2区B层的智慧健康小屋歇歇脚,那儿不仅提供多项体征指标的自助检测,现场即可出具报告,还能与体验者的历史健康数据打通,提供基于大数据的健康管理新尝试。

  AI+ 医院

  本报记者 左妍

  作为“智能化的浦东医疗卫生”示范单位,上海市东方医院在人工智能大会期间作为场外展馆参展,而医院的日常也处处有AI的身影。

  在东方医院的B超室里,记者有了一次“医生只要动动嘴皮子就行”的体验。因为与医院系统深度融合的AI语音虚拟助手的存在,B超室医生一边做检查,一边说话,检查结果就实时出现在电脑上,患者刚刚做完检查下床,一份检查报告便同步递到了他手里。听说,这样帮助医生实时记录医嘱的“听写者”,充当了“手”的角色,除了精准识别医疗词汇,自动生成电子化病历,还会实现云端大数据诊断参考。

  在一台使用新型智能导航的神经外科手术中,患者为右侧颞叶深部肿瘤,东方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钟春龙介绍,在传统手术中,颞叶深部的肿瘤往往需要切除部分颞叶脑组织才能达到切除肿瘤的要求,但这样会影响视觉、嗅觉,甚至贸然切除过多颞叶,会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损害;而在智能导航系统帮助下,肿瘤位置被精确锁定,在对病灶及相关脑皮层进行定位后,手术医生得以在最小程度切除脑组织的情况下将肿瘤完整切除。据了解,东方医院启用智能导航系统后,已在它的协助下为83位患者开展了精准的神经外科手术。

  AI+ 养老

  本报记者 宋宁华

  周家渡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位于邹平路58号,是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应用场景之一。走进小楼,一个长相“萌萌哒”的机器人正在大厅穿梭,见人来访便上前热情交流。

  一楼的居家环境与辅具增能“样板间”是这家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亮点。在“分钟诊所”里可以快速检测、数据分析,几分钟就能拿到体检报告。输入刚刚测量的血脂、血压、血糖的数据,智能机器人很快就给出专业建议。

  这些“样板间”里的智慧养老设备并不是“摆设”,将逐渐飞进寻常百姓家。周家渡街道办事处主任华英姿介绍,32个家门口微型为老服务站将陆续与中心联网,相关数据实时汇总到数据中心,为每位老人建立动态健康档案。

  家住上南花苑的孟先生推着老父亲来了解,怎么用高科技帮助解决居家养老问题。他对全方位安防感应护理系统特别感兴趣。“有了智慧养老的设施,老人家摔倒或离床都会发出安全警示。家人可以通过远程控制,足不出户了解长辈的健康状况。”

  记者了解到,在“周家渡智慧养老平台”微信小程序,家属可以随时向社区提出安排护工上门陪聊、陪同就医、助餐送餐等服务。

  AI+ 康复

  本报记者 马亚宁

  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主会场展示区,一款外骨骼机器人收获了无数好奇又惊奇的目光。

  当你轻轻按下启动按钮,钢“骨骼”加绑带支撑起双腿、4个马达配6个传感器主动代步,背包式蓄电池充电三小时行走8小时……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或者老年人,在外骨骼机器人的走步带动下,迈出了久违的第一步。这是多么令人期待的重生一刻啊!

  从原理上来讲,外骨骼机器人是一种可穿戴的动力外骨骼系统装置,可通过它所提供的动力带动具有运动功能障碍的下肢,实现行走或康复训练等功能。

  “它是康复治疗师的助手,可以执行治疗师及医生下达的处方,并感知患者的意图,不断自适应调整参数。”技术人员告诉记者,通过力反馈核心技术,钢骨架有了“触觉”,“感知”穿戴者站立行走时的各种力学参数,通过驱动髋关节、膝关节处四个马达,模拟出人的步态轨迹,帮助佩戴者完成直立行走。

  “整套装备总重量约18公斤,已经是国际上最轻的同类设备了。” 

  AI+ 艺术

  本报记者 易蓉

  《日本桥》《睡莲》这些大家熟悉的莫奈名画都取景于画家的私家花园。如果梵高、毕加索等画家也来到莫奈家做客,这些个给予莫奈无限灵感的园子,是否也能激发起另几位大师的创作欲望?在上海交通大学文创学院举办的国内首次人工智能艺术展上,记者见到了梵高“画”的水园,毕加索“画”的诺曼底花园,还有莫奈“自己”“画”的,既有大片睡莲,又有垂柳、小桥的水园大全景,甚至还有几位大师一同“合作”的花园油画。

  是AI实现了这一创想——真正的“画家”是上海交大图像所人工智能团队的AI-ART TEAM,这支AI研究团队提出的算法模型,让计算机学习大师们的用色、笔触、构图及不同时期的画风特征,因此只需要一张普通照片,AI画家就能绘出名家风格的油画。

  团队研发的3D仿真器配合成熟的3D打印技术,高质量的油画作品也能走进普通人家。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智联世界 无限可能·特别报道
   第A05版:智联世界 无限可能·特别报道
   第A06版:智联世界 无限可能·特别报道
   第A07版:智联世界 无限可能·特别报道
   第A08版:上海新闻·专版
   第A09版:上海新闻·专版
   第A10版:上海新闻·专版
   第A11版:上海新闻·广告
   第A12版:长三角/中国新闻
   第A13版:祝新民晚报创刊90周年
   第A14版:专版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公告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体育/文体新闻·广告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广告
   第A20版:二青会专题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上海人的“AI+生活圈”越来越大
新民晚报智联世界 无限可能·特别报道A05上海人的“AI+生活圈”越来越大 2019-08-30 2 2019年08月30日 星期五